[发明专利]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0210.3 | 申请日: | 200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9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蔡瑞原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0185 | 分类号: | H03K19/0185;H03F3/4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蒲迈文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出 电压 回转 控制电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出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
背景技术
现用的数字输出电路90是由缓冲器〔例如:反相器〕91所构成,如图1所示,其将一数字输入信号92经由该数字输出电路90输出一数字输出信号93,以使该数字输出信号93的电压回转率符合各种应用的规范。该缓冲器91的电路如图1a所示。该数字输出电路90的输出电压回转率由该缓冲器91本身的寄生电容(parasitic capacitor)及负载电容(loadingcapacitor)所决定。在许多应用皆有规范输出信号的上升与下降的输出回转率,例如:高质量多媒体影音接口(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HDMI)中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控制(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CEC),尤其是当许多应用中要求回转率很慢时更不易实现。此外,现用的输出电路的输出信号尚存在着上升与下降波形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会随着输出负载ZL而改变的问题。
另一种现用的输出电路,如图1b所示,其通过在该数字输出电路90最后一级的缓冲器91加入一P栅控制电路94及一N栅控制电路95以分别控制两输出晶体管PMOS及NMOS的栅级(gate)电压,以达到控制输出电压上升及下降回转率的目的,但是由于其属于开放式回路(open loop),因此仍然具有不易精确控制输出电压回转率及输出电压易受负载影响等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其确实仍有必要进一步改良上述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以能解决输出电压回转率不易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其利用一回转率控制电路,其具有可调整的两电流源及一电容单元,使得本发明具有控制输出电压回转率的功效。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种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其利用一回转率控制电路,其具有可调的两个电流源及一个电容单元,并结合一输出缓冲级,使得本发明同时具有控制输出电压回转率及稳定输出电压的功效。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种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其利用一回转率控制电路,其具有分别可调的两电流源及一电容单元,使本发明具有可分别控制输出电压上升及下降回转率的功效。
本发明目的之一在提供一种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及方法,其利用一回转率控制电路,其具有分别可调的两电流源及一电容单元,通过调整该第一电流源、该第二电流源及该电容单元的至少其一,以调整该输出信号的回转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输出电路,用以依据一输入信号以输出一输出信号,该输出电路包含:一回转率控制电路,其包含一第一电流源、一第二电流源、一开关模块及一电容单元,其中该开关模块依据该输入信号以控制该第一电流源对该电容单元进行充电或是控制该第二电流源对该电容单元进行放电;及一输出级,耦接该回转率控制电路,该输出级用以依据该电容单元的一电压值以输出该输出信号;其中,该输出信号的回转率与该电容单元的该电压值变化相对应。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用的输出电路的方块示意图。
图1a示出了现用的输出电路的缓冲器的电路图。
图1b示出了现用的控制输出电压回转率的电路方块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输出电压回转率的控制电路图。
附图符号说明
10回转率控制电路 11第一电流源 12第二电流源
13第一开关组件 14第二开关组件 15电容单元
20输出缓冲级 30回转率控制电路 40输出缓冲级
90数字输出电路 91缓冲级 92数字输入信号
93数字输出信号 93’数字输出信号 94P栅控制电路
95N栅控制电路 a控制输入端 b控制输出端
b’控制输出端 c信号输出端 x正输入端
y 负输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下文特举本发明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必须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中,类似的组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瑞昱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02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