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于安装在金属笔杆斜端面或平端面上的顶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1067.X | 申请日: | 2007-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2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杰;台济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发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3K15/00 | 分类号: | B43K15/00;B43K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801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于 安装 金属 笔杆 端面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制笔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适于安装在金属笔杆斜端面或平端面上的顶帽装置。
背景技术
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笔杆、笔夹等外露零件,是提高笔产品档次的有效手段。金属外表面依次经表面抛光处理与表面烤漆处理后,能显著提高产品的档次,因为工艺原因与成本原因,笔杆更适宜于采用上述表面抛光处理与表面烤漆处理。同样因为工艺原因与成本原因,制笔用材适宜采用市面上现成的型材,如笔杆宜采用金属圆管裁制,笔夹适宜采用金属片材裁制,以便进行折弯、压延加工。
因为采用金属圆管裁制的笔杆上端需要有封口顶帽,同时又需要安装笔夹,目前多采用分别实现的方案:在笔杆上端安装一封口顶帽,在金属笔杆上端一定距离的相应位置开设一个单壁穿孔,用以安装笔夹;此方案缺点是在金属圆管打单壁穿孔在工艺上较难实现,需要较复杂的工装才能实现,同时金属笔杆的材料浪费也较大。中国专利021483752公开了一种将上述两者统一实现的技术方案:笔夹具有一个安装环片,笔杆上端还有一个夹套,笔夹按装环片嵌装在上述的两者之间,该夹套相当于顶帽。由于笔夹具有一个安装环片,所以存在笔夹材料浪费较大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适于安装在金属笔杆斜端面或平端面上的顶帽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于安装在金属笔杆斜端面或平端面上的顶帽装置,包括金属笔杆、金属笔夹与顶帽,所述金属笔杆为薄壁管状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笔夹上端反向折弯形成折弯部与轴向插入片,所述顶帽以紧配方式插入所述金属笔杆的上端面,所述金属笔夹的轴向插入片嵌入于所述金属笔杆的内壁与所述顶帽的外壁之间。
所述顶帽上端设有外露的卡止凸台,顶帽的插入段外表面设有供所述金属笔夹轴向插入片嵌入的平槽,金属笔杆上端也设有便于所述金属笔夹折弯部嵌入的凹口。
所述顶帽为惯穿的筒状物,其上端以紧配方式插入一装饰顶。装饰顶为经模具注塑成形的塑料件。
所述顶帽也可以为非惯穿筒状物,其上端设有凹陷,在凹陷上用滴塑工艺方式形成鼓起的滴塑装饰顶。该滴塑装饰顶的形成材料可选用透明环氧树脂,其下面设有一装饰贴片。
所述顶帽还可以为上端封盖的筒状物。
所述顶帽为经模具注塑成形的塑料件。
所述顶帽为塑料电镀件。
所述金属笔杆为斜端面,凹口位于金属笔杆斜端面的下部;顶帽上端外露的卡止凸台也为相应的斜端面,设在顶帽的插入段外表面的平槽也位于所述顶帽卡止凸台斜端面的下部方位。
所述金属笔杆由圆铜管截制而得,其材料为黄铜H65。
所述金属笔杆为由圆铜管截制而得,后续又依次经表面抛光处理与表面烤漆处理而得到的金属笔杆。
所述顶帽的插入段外表面设有至少1条凸筋。
所述顶帽的插入段外表面与相接触的金属笔杆的内壁之间粘有粘胶,金属笔夹的轴向插入片与顶帽的插入段外表面以及所述金属笔杆的内壁之间粘有粘胶。
所述顶帽与所述装饰顶之间也粘有粘胶。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适于安装在金属笔杆斜端面或平端面上的顶帽装置,结构紧凑,便于制作,材料浪费少,制作所需的工装简单,便于大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整笔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整笔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整笔的零件分解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顶帽装置的零件分解透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装饰顶剖面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顶帽剖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顶帽装置的主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2装饰顶的主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2顶帽剖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顶帽装置的零件分解透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3顶帽装置剖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顶帽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3个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3个实施例均为一种转动式圆珠笔,三者仅顶帽装置有所不同,其它部分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发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贝发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10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