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芯片承载带及芯片封装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4997.0 | 申请日: | 200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54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沈弘哲;刘宏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98 | 分类号: | H01L23/49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亮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科学***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芯片 承载 封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芯片承载带;特定而言,本发明是一种可应用于芯片封装的芯片承载带。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芯片承载带主要可运用于半导体元件(例如芯片)的TCP(tapecarrier package)或COF(chip on film)封装。一般常用的芯片承载带主要由一可挠性基材(例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基材)及一金属传导层(例如铜层)所组合而成。目前于使用芯片承载带的过程中,经常可发现芯片承载带产生翘曲现象。此一现象主要肇因于芯片承载带自身由不同材质的复合结构,不但属软性材质,且各层间的不同材质存在不同的热膨胀系数,于封装制程中,因温度的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膨胀收缩。
例如,参考图1,一现有具有聚酰亚胺基材11及铜层13的芯片承载带1,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之后,因聚酰亚胺基材11及铜层13分别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铜层13的热收缩程度大于聚酰亚胺基材11),导致聚酰亚胺基材11及铜层13的变形不一致。此一变形可能使芯片承载带1产生非均匀变形,并将于聚酰亚胺基材11及铜层13间产生剪应力,而引起如图1所示的翘曲现象。
此一翘曲现象将造成许多缺点。例如,于自动化装设芯片于芯片承载带上的制程中,若芯片承载带具有翘曲现象使其不平整,将引起装设芯片时定位不准确,导致芯片无法正确地装设于芯片承载带上,甚至损坏芯片或自动化设备。或者,已装设有芯片的芯片承载带若具有翘曲,则不利于该芯片承载带后续的应用,例如已装设有芯片的芯片承载带,于其外引脚与外部元件接合时,将因为翘曲现象而产生对位困难、空焊或接合不完全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元件的可靠度。可靠度不足的瑕疵品,将不被市场所接受。
由上述说明可知,于先前技术中,芯片承载带经常产生翘曲,此将导致芯片承载带不平整,进而影响芯片承载带的应用。有鉴于此,提供一平整无翘曲的芯片承载带,乃为此一业界所殷切期盼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芯片承载带,包含:一可挠性基材,具有:一第一表面,设有一第一凹陷结构;及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以及一图案化传导层,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包含:一可挠性基材,具有:一第一表面,设有一第一凹陷结构;及一第二表面,与该第一表面相对;一图案化传导层,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以及一芯片,设置于该第二表面上,并与该图案化传导层呈电性连接。
于芯片承载带中设置凹陷结构,将使芯片承载带于该处因局部变弱,变形无法连续,使可挠性基材整体累积变形量减少,或经由局部凹洞释放内应力,以有效解决翘曲的现象。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实施例配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现有具有翘曲现象的芯片承载带的剖面示意图;
图2A本发明芯片承载带的上视示意图;
图2B图2A中AA’剖面线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2C第一凹陷结构的上视示意图;
图3A本发明另一芯片承载带的上视示意图;以及
图3B图3A中BB’剖面线处的剖面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2、3 芯片承载带
11聚酰亚胺基材
13铜层
21、31 可挠性基材
211、311 第一表面
213、313 第二表面
23、33 图案化传导层
231、331 芯片接合部
233、333 外接脚部
235、335 导线部
25、35 防焊层
27、37 第一凹陷结构
29 芯片
41第二凹陷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49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多层保护层的有机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芯片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