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玉米联合收获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85320.9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杨龙龙;贾官平;兰俊田;苏志正;杨美录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官平;杨龙龙 |
主分类号: | A01D45/02 | 分类号: | A01D45/02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彩琴 |
地址: | 034100山西省***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玉米 联合 收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玉米收获机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全国的种植面积约为2400多万公顷,属于世界上第二大玉米生产国。但是玉米收获机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国玉米机收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2%左右。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国内使用的玉米收获机主要有国产型、引进型两种,其中国外引进的主要为大型机,由于受收获机价格和国内农村的生产体制、玉米耕作方式的制约,引进型很难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国产收割机大、中、小型都有。主要有背负式、自走式、玉米割台和牵引式。玉米收获机能否适应规格不一的玉米行距是关键。针对此问题,国内已有生产厂家研制出出不对行玉米收获机和割幅式(或全幅式)玉米收获通用割台。此种类型的收获机可以从任何位置进入田间进行收获作业,只要在割幅宽度的范围内,均可进行收获,解决了现有产品不能满足各种栽种行距的玉米收获等不足。现有技术中关于玉米收获机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割台、摘穗装置、行走机构、行距调整机构等方面,对玉米实现按先后次序收 获的结构设计以及玉米扶穗装置未见报道。
而且传统的玉米收获机的分禾器内安装导入链,导入链上安装拨杆,分禾器之间设置摘穗辊,摘穗辊与分禾器在同一方向上设置,且摘穗辊组成倾斜角度设置,玉米穗易丢失,而且容易被破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玉米收获机存在玉米穗易丢失、易破损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玉米联合收获机。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玉米联合收获机,包括平行设置的若干分禾器、相邻分禾器之间的摘穗装置、摘穗装置后的输送装置,集装装置及动力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禾器上设置可转动的拨盘,拨盘的圆周上切向设置若干拨齿,分禾器后段安装螺旋输送轴,螺旋输送轴尾端垂直方向上设置摘穗装置,摘穗装置包括摘穗主动辊和摘穗被动辊,摘穗被动辊上方设置扶穗器,扶穗器安装在分禾器上。扶穗器包括一端互相连接的上斜板、下斜板,上下斜板之间有夹角,夹角≤90°,上斜板上开有两个长孔,通过调节螺栓固定在分禾器上,下斜板位于摘穗辊组的摘穗被动辊上方且与摘穗被动辊的切线相平行。
摘穗主动辊由螺旋输送段和摘辊段构成,摘穗段表面设置与轴线平行的若干矩形棱以及与轴线垂直的若干螺旋棱,摘穗被动辊表面也设置与轴线平行的若干矩形棱。
本发明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分禾器和螺旋输送轴组成的排禾机构,可将进入摘穗辊喂入口的所有玉米秆排队列行等待按次序接受收获,
2、扶穗机构,可将成熟后穗头向下的玉米穗扶起等待摘穗辊摘穗,减少了玉米穗和摘穗辊的碰撞,使损失减小到最少,
3、摘穗辊的结构采用圆柱、矩形棱结构,而且辊体水平设置,可避免玉米穗丢失,
4、动力传递大部分采用双链传动,保证了动力传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摘穗辊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扶穗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b、c、d-链传动副,f、g1、g2、g3-锥齿轮传动副,e-齿轮传动副,1-动力,2-分禾器,3-拨盘,4-扶穗器,4.1-上斜板,4.2-下斜板,4.3-调节螺栓,4.4-长孔,5-螺旋输送轴,6-摘穗主动辊,6.1-螺旋输送段,6.2-摘穗段,7-摘穗被动辊,8-小皮带,9-大皮带,10-主轴,11-矩形棱,12-螺旋棱,13-拨齿,14-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是以拖拉机为动力,经传动系统传递到玉米收获机,进行玉米的摘穗、传输、集装收获。
本发明的传动机构如下:由上海-50车动力输出,经双链传动副a、锥齿轮传动副f、双链传动b、c传到主轴10上安装的锥齿轮副g1、g2、g3,锥齿轮副g1、g2、g3分别通过转轴14连接各自的螺旋输送轴5的一端,每个螺旋输送轴5的另一端经蜗杆蜗轮将动力输入到拨盘。
双链传动副c经链传动副d、齿轮传动副e将动力输出给摘穗主动辊6、摘穗被动辊7。
主轴10经过一级链传动副、一级锥齿轮副连接小皮带8的主动轮的轮轴,进而驱动小皮带8。
链传动副c的主动链轮的轮轴连接大皮带9的主动轮的轮轴,进而驱动大皮带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官平;杨龙龙,未经贾官平;杨龙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53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埋电子元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有机膨润土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