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换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6349.9 | 申请日: | 200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43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7 |
发明(设计)人: | 野田英文;户田宏二;小宫山浩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F3/147 | 分类号: | F24F3/147;F24F7/08;F24F1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腾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 换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借助热交换器,进行基于同时供排气的热交换的热交 换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下述的带热交换器的换气装置,该带热交换器的换气 装置具有在室内侧和室外侧分别各设置有一组吸入口和吹出口的箱 体;在该箱体内,以在上述吸入口和上述吹出口之间交叉的方式设置 的从上述室内侧到上述室外侧的供气通路以及排气通路;设置于这些 供气通路和排气通路上的、形成供气流以及排气流的送风机;设置于 上述交叉部的、在上述供气流和上述排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 器;与上述排气通路或者上述供气通路并列设置,并绕过上述热交换 器的旁通通路;对该旁通通路进行开闭的旁通风门;设置在上述排气 通路或者供气通路的侧壁上的风路转换风门;通过上述旁通风门和上 述风路转换风门,对上述送风机的吸入以及吹出方向进行转换(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有下述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具有设置在住宅等的建 筑物的各居室,并与屋内外连通的供气口;面向建筑物的屋外设置, 对屋内的空气进行排气的换气扇;用于检测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的温 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分别被设置在建筑物的屋外和屋内,设置着根 据屋内的绝对湿度的演算结果控制上述换气扇的风量的控制回路(例 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平01-31884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09-026172号公报
但是,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技术,在室内的湿度上升时, 不能增加绝对湿度低的室外的空气的供气风量,降低室内的湿度。因 此,存在窗玻璃结露的问题。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以往的技术,必须在建筑物的屋外 和屋内分别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因此,存在设置作业复杂, 并且室内的温度过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借鉴了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降低室内的湿度, 并且不存在室内的温度过度降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热交换换气装置, 该热交换换气装置被收容在壳体,具有供气路和排气路,所述供气路 通过供气送风机,从室外侧吸入口吸入室外空气,通过热交换器的供 气通路,从室内侧吹出口向室内供气;所述排气路通过排气送风机, 从室内侧吸入口吸入室内空气,通过上述热交换器的排气通路,从室 外侧吹出口向室外排气,其特征在于,具有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外 湿度传感器、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所述 室外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外湿度传感器被设置在上述室外侧吸入口,检 测室外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分别输出温度以及湿度信号;所述室内 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内湿度传感器被设置在上述室内侧吸入口,检测室 内空气的温度以及湿度,分别输出温度以及湿度信号;所述控制装置 根据上述室外、室内温度传感器以及室外、室内湿度传感器的输出信 号,对上述供气送风机以及排气送风机的送风量进行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发挥了获得能够降低室内的湿度,并且不存在室内 的温度过度降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实施方式1的透视立 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透视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透视侧视图。
图4是送风机的控制装置的框构成图。
图5是表示因室外温度以及室内外湿度条件而不同的送风机(风 扇)的运转模式的图表。
图6是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实施方式2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换气装置的透视俯视图。
符号说明
1热交换器
1a供气通路
1b排气通路
2,38主体壳体(壳体)
3,41排气送风机
4供气路
5,44供气送风机
6排气路
7风门板
8风门板
9旁通风门
10旁通供气路
11排气路部件
12供气路部件
13送风机壳体部
14出口部分
15入口部分
16管道连接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634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