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7024.2 | 申请日: | 2007-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8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敦钧;李锡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62 | 分类号: | G02F1/1362;G02F1/1343;H01L27/12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更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提升反射效率的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具有外型轻巧、耗电量低及无辐射污染等优势,因而广泛地被应用于各种电子消费产品中,例如笔记型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行动电话等,并且已广为使用者所喜爱。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甚至已取代传统桌上型计算机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依照液晶显示器的光源机制而言,又可区分为穿透式、反射式以及半穿半反式三类。其中,穿透式液晶显示器是由背光模块来提供光源,其耗电量较大且在环境光太强时会使显示效果不佳。反射式液晶显示器则是以反射电极层来取代透明电极层,再通过外界光线来做为光源,因而不需要使用背光模块,但其亮度较不均匀且在环境光线不足时便无法使用。因此,半穿半反式液晶显示器便成为一种发展的方向。
首先参照图1,在公知的半穿半反式液晶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基板102,第二基板106平行于第一基板102,以及液晶层104位于第一基板102以及第二基板106之间。液晶显示面板100中的每个次画素区域具有一反射区101及一穿透区103。液晶显示面板100具有背光源及环境光源来用于显示。背光源提供光线T1通过穿透区103,而环境光源则分别于穿透区103及反射区101反射而提供光线R1及R2。由于反射光线R1相比于R2较弱,在下文中会将反射光线R1忽略。反射光线R2通过反射电极105来解决环境光太强时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然而如图1所示可知,反射电极105反射效率有其限制,导致光线R2反射效率有所限制而无法使显示效果有效提升,且光线R2的反射方向有时并非使用者所观看的最佳角度。
微反射式的液晶显示器优点在于不需额外添加工艺,即可在一般的穿透式显示面板中制造微反射元件,以解决其在环境光过强导致显示不佳的缺点。然而传统微反射式面板的反射效率有其限制而无法有效提升,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容易实施且低成本的方式来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实施且低成本的方式来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反射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多个次画素区,且第一基板包含第一基底、开关元件阵列、介电层、及反射电极。开关元件阵列设置于第一基底上,其中开关元件阵列包括第一开关元件,其位于一次画素区中。介电层位于开关元件阵列上,且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孔。介电层具有一凹凸结构,此凹凸结构的凸部具有一高度t及一宽度d,且凸部的侧壁具有一倾斜角θ,且其中宽度d不小于2*t*cotθ。反射电极设置于介电层上并通过接触孔与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第二基板平行于第一基板,且液晶层位于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间。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含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及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多个次画素区,且第一基板包含第一基底、开关元件阵列、电容下电极、介电层、及反射电极。开关元件阵列位于第一基底上,其中开关元件阵列包括一第一开关元件位于一次画素区中。电容下电极位于第一基底上。介电层位于开关元件阵列以及电容下电极上,且介电层具有一凹凸结构。反射电极设置于介电层上并通过接触孔与第一开关元件电性连接,且反射电极与电容下电极形成一储存电容。第二基板平行于第一基板,且液晶层位于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间。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次画素区具有一反射区以及一穿透区,该反射电极位于该反射区中,该第一基板还包括:
一平坦层位于该反射电极上;以及
一穿透电极位于该平坦层上并位于该穿透区中,与该反射电极电性连接。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凹凸结构的凸部具有一高度t及一宽度d,且该凸部的侧壁具有一倾斜角θ,且其中该宽度d不小于2*t*cotθ。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倾斜角θ的范围约1度至约30度。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凹凸结构的凹部具有一宽度w,且该宽度w的范围约1微米至约10微米。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凹凸结构散乱分布。
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该凹凸结构均匀分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70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节式机架辊换辊吊具
- 下一篇:新型强力推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