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刮刀式去毛刺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88540.7 | 申请日: | 200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5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马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3D79/02 | 分类号: | B23D79/02;B22D11/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潘宪曾 |
地址: | 710032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刮刀 毛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行业的板坯连铸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连铸生产线上使用的刮刀式去毛刺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在板坯连铸生产线上使用的去毛刺机,采用圆盘式柱塞毛刺刀头(专利申请号:200320126332.1)或者“∧”型刀具(专利申请号:01241568.5)的形式来去除连铸坯切割后所产生钢毛刺,但是由于其在构造设计上存在不足,当铸坯有横向鼓肚变形时,容易造成去除的困难,使得钢毛刺的去除不够干净彻底。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去毛刺机在铸坯有横向鼓肚变形时容易造成去除困难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刮刀式去毛刺机装置,它不但可以在通常情况下将切割后铸坯的前后端毛刺去除干净,而且能够有效的解决在铸坯鼓肚变形时带来的去除困难。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刮刀式去毛刺机装置,其特征是:它至少包括推移装置1、横移装置2、升降装置3、车轮轴导轨装置4、横移气缸5、缓冲器6、升降气缸7、刀具8、齿轮齿条9及三角形升降板10,横移装置2两端与推移装置1的横移气缸5和缓冲器6连接;下端一左一右通过车轮轴导轨装置4下端的齿轮齿条9与推移装置1的座体连接,通过横移气缸5推移横移装置2沿齿轮齿条9中的齿条前后移动,横移装置2前后移动时带动刀座上的刀具8移动去除铸坯毛刺;横移装置2两端有升降气缸7,升降气缸7通过三角形升降板10连接升降装置3,升降装置3支撑着刀具8,升降气缸7、三角形升降板10及刀具8整体安装在横移装置2的框架内;车轮轴导轨装置4支撑横移装置2。
所述的刀具8分2组前后错位布置。
所述的刀具8采用与轴线成5.6°夹角的斜向安装。
所述的每组刀具8下端均配有碟簧。
依据刮刀式去除毛刺机的去除毛刺工艺过程是:
1)刀具停在前端去毛刺位置,前端铸坯压紧后,喷水冷却3秒钟;
2)刀具上升,3秒钟后完成第一次前端铸坯去毛刺动作;
3)刀具下降并返回;
4)刀具上升,3秒钟后完成第二次前端铸坯去毛刺动作;
5)刀具下降,停在铸坯后端去毛刺位置;
6)后端压紧装置压紧铸坯,同时喷水冷却铸坯后端毛刺3秒钟;
7)刀具上升,3秒钟后完成第一次后端铸坯去毛刺动作;
8)刀具下降并返回到铸坯后端去毛刺位置;
9)刀具上升,3秒钟后完成第二次后端铸坯去毛刺动作;
10)刀具下降,后端压紧装置抬起到待机位置,铸坯运出;
11)板坯离开设备3秒钟后,对刀具冷却5秒钟,等待下一块铸坯。
本发明由于每组刀具下端均配有碟簧,可充分适应各种断面铸坯的横向鼓肚变形,整套系统的能源介质均采用空气,干净环保无污染;刀座由单个改为整体,使整台设备设计合,布置紧凑,结实耐用,因此具有毛刺去除能力强,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平稳可靠,故障率低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去毛刺机本体三维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去毛刺机本体的主视图;
图3是去毛刺过程不同步骤的过程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图3G、图3H、图3I、图3J、图3K分别是去毛刺过程的不同步骤说明图。
图中:1、推移装置;2、横移装置;3、升降装置;4、车轮轴导轨装置;5、横移气缸;6、缓冲器;7、升降气缸;8、刀具;9、齿轮齿条;10、三角形升降板;11、导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刮刀式去毛刺机装置至少包括推移装置1、横移装置2、升降装置3、车轮轴导轨装置4、横移气缸5、缓冲器6、升降气缸7、刀具8、齿轮齿条9及三角形升降板10,横移装置2两端与推移装置1的横移气缸5和缓冲器6连接;下端一左一右通过车轮轴导轨装置4下端的齿轮齿条9与推移装置1的座体连接,通过横移气缸5推移横移装置2沿齿轮齿条9中的齿条前后移动,横移装置2前后移动时带动刀座上的刀具8移动去除铸坯毛刺;横移装置2两端有升降气缸7,升降气缸7通过三角形升降板10连接升降装置3,升降装置3支撑着刀具8,升降气缸7、三角形升降板10及刀具8整体安装在横移装置2的框架内;车轮轴导轨装置4支撑横移装置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885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