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辊式碾压制粒机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0507.8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940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27 |
发明(设计)人: | 张惠明;马俊武;张轶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惠明;马俊武;张轶翔 |
主分类号: | B01J2/20 | 分类号: | B01J2/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26532江苏省南通市如皋***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辊式 碾压 制粒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医药、农药、化肥、颗粒饲料等领域的新型造粒机械。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造粒常用的方法之一为挤压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干粉或在粉料中加入适量水形成湿粉,放入挤压式造粒机中,通过螺杆挤压或刮片刮压或压辊碾压,粉料受压后从分布有孔眼的模板(或称孔板)中挤出成粒。
一般情况下螺杆挤压造粒机、刮片刮压造粒机(也称旋转造粒机)只能生产密度和长短规格不一的条状颗粒;而压辊碾压造粒机由于可以设置切断装置(也称刮刀)可以将颗粒切成长短基本一致,但目前广泛使用的压辊碾压造粒机——环模造粒机(见图1和图2)和三辊旋转模压造粒机(见图3和图4)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二种造粒机均不能完全控制颗粒密度和长度,挤压压力不能可调;此外,环模造粒机由于结构复杂、加工精度高,造价和维护成本昂贵;三辊旋转模压造粒机由于在转轴径向上压辊二端旋转半径(R2>R1)差异所引起的线速度和碾压力不同,造成所制颗粒的密度和长短也不能完全一致,同时由于其造粒室结构复杂,经常会因积料而引起机械咬死和机械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压辊式碾压制粒机,该制粒机可将颗粒切制成密度和长度规格完全一致的柱状颗粒,同时可根据需要调节所制颗粒的密度和长短,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辊式碾压制粒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可左右滑动的、开有多个筛孔的滑模,机架在滑模的上方安装有压辊和至少一个进料仓,机架在滑模的底部设置有与滑动方向垂直的刮刀及与滑模的筛孔对应的出料斗;
所述机架的对应于滑模的位置至少设有两条左右向的导向轨,导向轨内安装有多个轴承,滑模设置在轴承上,且由机架右侧的传动装置传动往复运动。滑模的运动既可通过电动机械,也可通过液压传动;
所述进料仓有两个,压辊位于两进料仓之间,进料仓内分别设置有水平搅拌器,水平搅拌器由进料仓外的搅拌电动机和搅拌减速机驱动;所述进料仓靠近压辊的一侧设有上下可调的活动门,以便控制在滑模上铺展粉料的厚度,厚度越厚,颗粒长度越长,反之越短;所述进料仓通过固定在机架前后两侧的调节弹簧压紧滑模,其压紧力可通过调节弹簧调节,适宜的压紧力可有效地清理滑模上沾粘的粉料;当滑模向左运动时,压辊碾压右部进料仓铺展在滑模上的粉料,此时左部进料仓的外档板对滑模进行清理;对当滑模向右运动时,压辊碾压左部进料仓铺展在滑模上的粉料,此时右部进料仓的外档板对滑模进行清理,如此往复使本发明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
所述机架顶部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伸缩杆向下的压辊液压缸,压辊的辊轴固定在两压辊液压缸的伸缩杆之间,以便调节压辊对滑模的压紧力,压力越大,所制颗粒密度越高;
所述机架在滑模的底部设置了两把间隔的刮刀,两刮刀的刀背相对设置;当滑模向左运动时,左部的刮刀切割颗粒;当滑模向右运动时,右部的刮刀切割颗粒。
本发明优点是:
1.本发明在滑模左右运动时,压辊旋转碾压粉料,将粉料压制成粒并穿过滑模进入下部出料斗,滑模下部置有切割刮刀,将颗粒切制成密度和长度规格完全一致的柱状颗粒。
2.本发明与环模造粒机相比,将核心部件旋转环模改为平板式,机械结构简单、加工制造容易、相同产能的设备可降低造价60%以上。
3.本发明与三辊旋转模压造粒机相比,将旋转碾压方式改变为直线碾压方式,避免了由于在转轴径向上压辊二端旋转半径(R2>R1)差异所引起的线速度和碾压力不同而造成颗粒的密度和长短不同,确保了颗粒的均匀一致性;同时由于造粒室结构简单无死角,避免了因积料而引起的机械咬死和机械损坏。
4.本发明选择滑模滑动形式,使定位的压辊便于设计更大并可调的压力机构。
5.由于本发明具有两个进料仓,且压辊位于两进料仓之间,因此滑模往复运动时均可制粒,具有极高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现有技术中环模造粒机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仰视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三辊旋转模压造粒机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总装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
图7为图5的俯视图;
图8为碾压系统示意图;
图9为滑模系统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图;
图11、12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惠明;马俊武;张轶翔,未经张惠明;马俊武;张轶翔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05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