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自保温墙体砌块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0670.4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8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於伦;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凡 |
主分类号: | E04C1/41 | 分类号: | E04C1/41;E04B1/78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新亚 |
地址: | 210041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街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保温 墙体 砌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墙体建筑砌块,特别是一种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的自保温墙体砌块,属于混凝土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房屋质量,满足建筑保温要求,目前采用保温砂浆、保温板等保温材料进行外立面保温,明显存在施工复杂、施工时间受环境条件限制、容易出现脱落等安全隐患,如目前建筑市场墙体保温主流做法是保温砂浆和EPS(XPS)板。从长期施工实践和工程质量角度来看两种材料存在很大的问题和隐忧。众所周知,保温砂浆保温机理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加聚苯颗粒提高保温性能,要满足导热系数的要求,砂浆中需要有一定的聚苯颗粒含量,但是随着聚苯颗粒含量的提高会导致施工性能和强度下降;保温砂浆的关键技术就是如何平衡强度、施工性能以及保温性能三者的关系。从长期质量检测实践来看很多保温砂浆厂家做得并不是很好。其次保温砂浆保温效果的好坏影响因素比较多,产品质量、施工以及养护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这往往会导致责任不明确;第三保温砂浆施工工艺复杂,工序繁多,如果监理不到位的情况下,缺漏施工环节问题比较严重;第四保温砂浆施工受天气气候影响,特别是在严寒、炎热以及雨雪天气施工的质量无法保证;第五保温砂浆强度一般较弱,在高层特别是粘贴外墙面砖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脱落或大面积脱落等安全隐患。
EPS(XPS)板,以及聚氨酯现场发泡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和工艺,这类材料有其独特的优点,质量很轻,导热系数很小,在施工实践中也获得一定的应用。但其有机材料的特性,老化倾向将不可避免。一般有机材料的老化时间在1-20年,而现在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往往是50年。其次,火灾隐患也不得不考虑,一般有机材料在100-200℃会释放出有害气体。第三采用EPS(XPS)板工艺也比较复杂,特别是粘贴EPS(XPS)板胶体材料的老化特性往往被忽视;第四采用现场聚氨酯发泡工艺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操作工人伤害也比较大。
目前市场上自保温砌块品种不多,总体思路为浆体中产生大量气泡,利用封闭的气孔是热的不良导体达到保温效果,如加气混凝土等,但单纯利用增加气体含量的方法来提高砌块保温效果存在一些缺点。提高气体含量会导致气体分布和形状不可控,形成大孔或者非密闭孔,从而增加砌块收缩、吸水率增大、耐久性能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加气混凝土为节约成本大量采用石灰质材料,在节约成本同时导致产品强度低、收缩大,吸水率高,与饰面砂浆、粘结砂浆等水泥基材料性能不相配,易导致开裂等问题。所以该种产品往往只能用于内墙和隔墙,不宜作外墙墙体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外立面保温施工复杂和现有自保温砌块强度低、质量差等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耐压强度高、导热系数低、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能够直接作外墙使用的高强度自保温墙体砌块。
本发明的高强度自保温墙体砌块,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材料制成:水泥65-85份、粉煤灰10-15份,发泡剂0.3-0.5份,引气剂0.1-0.2份,早强型高效减水剂0.8-2份,促凝剂0.1-1份,减缩剂为0.1-2份,陶粒和珍珠岩为80-100份,聚苯颗粒为0.2-0.5份,水适量。
所述聚苯颗粒的粒径为0.5-2.5mm,珍珠岩与陶粒的体积比为0.3-0.6。
本发明的一种典型配方如下;每立方米的墙体砌块可由水泥280千克、粉煤灰50千克、发泡剂1.4千克、引气剂0.5kg、早强型高效减水剂3.5千克、促凝剂2.5千克、减缩剂1.5kg、陶粒和闭孔珍珠岩380千克、聚苯颗粒1.5千克和适量水制成。
本发明的高强度自保温墙体砌块的制备方法包括;原材料储存—称量—投料搅拌—成型—静置和养护步骤,其中的投料搅拌步骤为先投干料,投料顺序为聚苯颗粒、陶粒和闭孔珍珠岩、水泥、粉煤灰、早强型高效减水剂、发泡剂、引气剂;搅拌2-3分钟,混合均匀;再加水搅拌,搅拌8-10分钟加入促凝剂和减缩剂再搅拌2-3分钟后即可进入成型及其后续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凡,未经李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06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