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0964.7 | 申请日: | 2007-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6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潘琰峰;纪艳丽;郭富安;刘国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0 | 分类号: | C22C21/00;C22C1/02;B22D21/04;C22F1/04;C22C1/03;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021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热交换 器用 合金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及其制造方法,属于有色金属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及其合金由于具有密度小、耐腐蚀、弹性好、比强度和比刚度高、抗冲击性能好、易表面着色、良好的加工成形性,以及易再回收等一系列优良特性,成为汽车轻量化最理想的材料。汽车热交换系统(水箱散热器、蒸发器、冷凝器、中冷器、暖风器、机冷器)轻量化是汽车轻量化的一个重点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中高档轿车热交换系统的重量减少已超过50%,接近5~7kg,整车重量减少超过1%,燃油节省达0.1L/100km,节能效果明显。铝制散热器的重量比传统的铜合金散热器轻37~45%,热交换率高12%,并且强度、耐腐蚀、钎焊等性能均能满足使用要求,而且成本大大降低,已经取代铜合金而成为轿车散热器的主要材料。
随着汽车工业及其他热交换器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汽车保有量的上升,以及汽车铝化率的不断提高,汽车空调、散热器等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箔的用量也在增加。2005年国内市场需求量达40000t,预计2010年我国全年汽车用铝合金(复合)箔用量将突破70000t,由此可见,铝合金(复合)箔产品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汽车热交换器使用过程中要经受非常苛刻的道路环境影响、反复的热循环和使用周期中产生的振动,因此要求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强度、钎焊性、散热性、耐蚀性,以及良好的抗下垂性能和优异的加工性能。变形Al-Mn系合金属热处理不可强化的铝合金,其突出特点是耐蚀、导电、导热性能好,且具有良好的反射性、非磁性、优良的焊接性能和加工性等,被广泛地应用于包装材料、热交换材料、感光材料、装饰材料、焊接材料等各方面。
目前,国外加工企业(如Corus、Sapa等)主要选择3003、3005、3103、3533等铝锰系合金作为热交换器用铝合金(复合)箔的主要材料,产品多样化、综合性能良好,可满足各种使用条件要求。由于新合金材料研发力量较薄弱以及设备和工艺的限制,国内目前主要还只是选用3003合金作为热交换器用铝合金,产品质量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强度、耐蚀性、抗下垂性能等方面,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及其制造方法,旨在有效解决国内现有Al-Mn合金材料强度较低、性能不稳定等综合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等问题,尤其是抗拉强度、抗下垂性偏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其特征在于:其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如下——
Fe ≤0.7wt%,
Si ≤0.5wt%,
Mn 1.0~1.6wt%,
Cu 0.1~0.3wt%,
Mg 0.3~0.7wt%,
Zn 0.05~0.3wt%,
Cr 0.05~0.15wt%,
该合金其余组分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进一步地,上述的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铝锰合金还含有Zr、Ti元素中的至少一种,且总含量小于0.02wt%。所述铝锰合金在O状态下的抗拉强度为135MPa以上、屈服强度37MPa以上、延伸率17%以上;在H24状态下的抗拉强度为180MPa以上、屈服强度147MPa以上、延伸率7%以上;在600℃左右的钎焊温度下,下垂值小于5mm。
更进一步地,一种高强度热交换器用铝锰合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①首先将主原料熔化,在710~770℃温度范围内加入辅原料,熔体净化后采用铜模铸造,在铜模中一次短时冷却,再在空气中二次缓冷,铸态晶粒具有较大尺寸,在制造过程中控制成分含量Si≤0.5wt%,Fe≤0.7wt%,Cu 0.1~0.3wt%,Mn 1.0~1.6wt%,Mg 0.3~0.7wt%,Zn 0.05~0.3wt%,Cr 0.05~0.15wt%,其余组分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②将得到的铸坯均匀化处理后在470~510℃的加热温度进行热轧,在制造过程中控制道次变形量和总的加工率,其总压下量85%以上;
③将热轧带材进行300~430℃的中间退火1~3h后进行冷粗轧,在制造过程中控制道次变形量和总的加工率以及板型平整度,其总压下量7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09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