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轮圈模具及利用轮圈模具制造的轮圈有效
申请号: | 200710195101.9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7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世鹏 |
主分类号: | B29C33/30 | 分类号: | B29C33/30;B29C70/54;B60B21/00;B29K105/06;B29K30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圈 模具 利用 制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领域,尤指一种轮圈模具及利用轮圈模具制造的轮圈。
背景技术
一般制造轮圈方式,其中如台湾专利第I236983号专利案所示,该案例所述的步骤中,先将复合材包覆于预先成型的模心外缘,该模心是由硅胶制成,并可依需求而改变形状,其次经由内框排迭及热压成型处理步骤,最后将轮圈外框内的模心取出,并将轮圈的不平整处加以研磨修补。
然而该案中采用模心制程,其易造成成品有毛边产生,而无法提升其产品良率,并且需于后制程中利用研磨修补,显然有其改良的必要。有鉴于此,为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将成为此一业界所急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本发明提供如下文详细说明中所述具有创新性的轮圈模具及利用轮圈模具制造的轮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习用不必要的毛边研磨加工流程的前提下,而进行的研发改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利用一主模体及两个副模体,该主模体分成四段弧状块体,每一块体的端面皆彼此相接而组成一环状,该副模体也使用相同于主模体的分段结构,其中沿着主模体内缘表面向圆心方向凸出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两侧表面可供副模体设置;该副模体具有两面,邻接延伸部表面为一表面,而另一面靠近于内缘位置处环设槽部,并且于内缘端面具有一斜面。
组装轮圈模具时,仅需将螺丝穿设于主、副模体之间,令两者得以结合固定,再将每段主、副模体的左右端面彼此相接组成一环状体,藉此当副模体与延伸部所组成的端部上,设有已加工完成而欲取出的轮圈成品时,将穿设于主、副模体之间螺丝转出,即可再将主模体由外框开口抽出,使原先主模体设置处形成一空间,如此令副模体的槽部脱离外框开口的凸部而取出。
为此,本发明利用主、副模体组成的端部代替习用的模具结构,并将主、副模体设计成可分离的结构,令主、副模体可轻易地由外框开口抽取出,使轮圈的外观表面较为平整而不需再进行研磨修补步骤如此结构可令产量提升,以及降低制造成本支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局部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的外观图;
图3是本发明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轮圈结合外观图。
图中元件说明:
1---------轮圈模具 10---------主模体
11-------延伸部 20---------副模体
21-------平整表面 22---------槽部
23-------斜面 30---------内框
40-------外框 41---------凸部
50-------连接片 A---------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有关一种轮圈模具及利用轮圈模具制造的轮圈,有关本发明为达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技术手段及其功效,请先参照图1所示而对应下列叙述:
本发明的轮圈模具1主要包括一主模体10及两个副模体20,该主模体10是分成四段弧状块体(至少分成二段),每一块体的端面皆彼此相接而组成一环状,该主模体10的分段结构也可套用于副模体20,并且沿着主模体10内缘的中心表面,向圆心方向凸出一延伸部11,该延伸部11两侧表面大小恰可供副模体20设置;该副模体20具有两面,邻接延伸部11的表面为一平整表面21,而另一面靠近于内缘位置处环设一槽部22,并且内缘的端面形成一斜面23;其次组装轮圈模具1时,仅需将两个副模体20的平整表面21置于延伸部11的两侧表面,并将一螺丝A穿设于主、副模体10、20之间,令主、副模体10、20得以结合固定,再将每段主、副模体10、20的左右端面彼此相接组成如图2所示的环状轮圈模具1。
利用该轮圈模具1制造的轮圈,该轮圈包括一内框30及一外框40,该内、外框30、40的材质为碳纤维复合材料所构成,当经由加工程序至最后取出轮圈时,该轮圈与轮圈模具1的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此时副模体20与延伸部11结合的内缘端面设于外框40开口内,并且该外框40开口的左右两侧向中心延伸一凸部41,该凸部41是与副模体20的槽部呈相互卡合状;而如图4所示,该轮圈模具1一般设于一台座(图中未示)上,而主模体10的外缘与台座之间设一连接片50,并且连接片50上设有螺丝A,令主模体10固定于台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世鹏,未经李世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51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保护倒换校验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压弯机工具固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