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镁节流阀体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5414.4 | 申请日: | 2007-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28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24 |
发明(设计)人: | 金载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9/08 | 分类号: | F02D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沙捷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流 阀体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节流阀体及其制造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镁基节流阀体及其制造方法,其提供一种防腐结构以防止节流阀体与通过其中的冷却水发生腐蚀反应。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研发质量更轻并具有改进性能的汽车。鉴于此,已经开发出小功率火车。为此,由铝基材料制成的部件已被比铝基材料更轻的镁基材料制成的部件所取代。
由于铝压铸件在最终产品的尺寸精度、耐热性和防腐方面具有优点,因此安装在进气歧管上以控制气体吸入的节流阀体或者电子节流阀控制(ETC)装置由铝压铸件制成。
由于在发动机运行时可能会发生振动,所以节流阀体影响进气歧管的噪音、振动和颠振(NVH)特性。
由于NVH特征依赖于惯性所产生的振动,所以节流阀体的质量越轻,则进气歧管的NVH特性越好。
因此,已经提出各种方法来减轻节流阀体的重量。已知的一种方法是更换用来制造节流阀体的材料。一种该方法的示例是利用镁基材料来取代铝基材料。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些问题;例如,在镁基节流阀体和穿过节流阀体的冷却水之间可能发生腐蚀反应。
更具体地,节流阀体内的水分在冬天可能会结冻。在此情况下,为防止节流阀体控制出现问题,加热的冷却水可被配置成在节流阀体中循环。尽管加热的冷却水与铝合金不发生反应,但是它与镁合金可发生反应,使节流阀体内被腐蚀。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镁基节流阀体。
本发明的背景技术部分所公开的信息只是为了加强对本发明技术背景的理解,而不能将其视为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 知识或任何形式的暗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力图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镁节流阀体,其中设置有一种防止镁节流阀体与通过其中的冷却水发生腐蚀反应的防腐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镁节流阀体,包括其中挤压插入冷却水管的冷却水管固定部。冷却水管固定部与节流阀体整体形成。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挤压插入口形成在冷却水管固定部的前部上,以便挤压插入冷却水管。此外,沿左右方向形成固定孔以穿过冷却水管固定部,从而设置并固定整体冷却水管。
在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用模具来制造节流阀体。用于节流阀体的模具具有不带排出锥度的10毫米直径销。使用该销来形成冷却水管固定部中的固定孔。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节流阀体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种制造节流阀体的压铸模具,该模具包括具有10毫米直径且不带有排出锥度的销;通过所述压铸模具形成具有与其整体形成的冷水管固定部的节流阀体;通过所述压铸模具的销形成固定孔,通过所述固定孔将冷却水管挤压插入到所述冷却水管固定部中;且将所述冷却水管挤压插入到所述冷却水管固定部的固定孔中,从而镁节流阀体不直接接触冷却水。
应该理解在此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以及其它类似术语是使广义的机动车,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公共汽车、卡车和各种商用车在内的载客车辆,包括各种船舶在内的水运工具和航空器等。本发明的节流阀体及其制造方法特别适用于各种机动车。
下文中将讨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
附图说明
参考附图结合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进行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铝节流阀体的结构;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中铝节流阀体的结构,其中将分开的冷却水管安装在铝节流阀体上;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用于压铸现有技术的铝节流阀体的模具;
图4示出了带销的左侧模具,用于在现有技术的铝节流阀体中形成冷却水管固定孔;
图5示出了形成现有技术的铝节流阀体中冷却水管固定孔的机械加工;
图6a是示出了镁基材料在长时间暴露在加热到100℃的冷却水中时的表面放大相片;
图6b示出了镁基材料在长时间暴露在加热到100℃的冷却水中时节流阀体局部部件的观查结果;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镁基节流阀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镁基节流阀体的结构的示意图,其中将冷却水管安装在镁基节流阀体上;和
图9示出了带销的安装表面模具,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镁基节流阀体中的冷却水管安装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541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