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199504.0 | 申请日: | 2007-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9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杰;廖烝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5;C09K11/85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器,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具有高画质、空间利用效率佳、低功耗、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逐渐成为显示器的主流。随着液晶显示器的普及,消费者在购买液晶显示器时的一项重要指标为高色彩重现性(colorreproduction),而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各种高色彩重现技术相继被提出。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一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一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光源的背光模块所组成,其中液晶显示面板例如包括有源元件阵列基板、彩色滤光基板以及一配置于有源元件阵列基板与彩色滤光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而彩色滤光基板具有红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以及蓝色滤光层。一般而言,背光模块中的光源可以采用冷阴极荧光灯(Cold-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发光二极管或是其它种类的光源。以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背光模块中的白光源为例,目前液晶显示器的色彩饱和度NTSC比大致可达到70%~75%的水平,其中色彩饱和度NTSC比是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System Committee,NTSC)所制定的标准来衡量色彩饱和度。另外,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针对液晶显示器的红色饱和度、绿色饱和度以及蓝色饱和度通常使用Adobe规范作为色彩调整的参考依据,其所规范的红色色坐标、绿色色坐标以及蓝色色坐标在CIE1931的表示分别为红色规范(Rx,Ry)=(0.640,0.330)、绿色规范(Gx,Gy)=(0.210,0.710)以及蓝色规范(Bx,By)=(0.150,0.060)。
为了提升液晶显示器的色彩饱和度,在美国专利第US20070058105号提出一种使用冷阴极荧光灯管作为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器10。图1为液晶显示器的色度坐标示意图。请参照图1,液晶显示器10在色彩饱和度的表现上优于公知的液晶显示器,但是在蓝色饱和度以及绿色饱和度上却仍存在一些问题。详细而言,上述液晶显示器10的冷阴极荧光灯管中使用BaMgAl10:Eu作为蓝色荧光粉材料以及使用BaMgAl10:Eu,Mn作为绿色荧光粉。具体而言,BaMgAl10:Eu使得背光模块的发光频谱在波长450纳米附近有一相对极大亮度峰值,而BaMgAl10:Eu,Mn使得背光模块的发光频谱在波长510纳米至波长520纳米之间有一相对极大亮度峰值。
在蓝色表现方面,使用BaMgAl10:Eu作为蓝色荧光粉材料的背光模块,使得液晶显示器10的蓝色色坐标的Bx数值偏小。为了使得液晶显示器10达到Adobe的蓝色规范标准(Bx,By)=(0.150,0.060),必须在对应的蓝色滤光层中添加紫色(violet)颜料以提升Bx数值。然而,添加过多的紫色颜料通常会造成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下降,并且使用紫色颜料易造成耐热性耐化性变差。此外,在液晶显示器10的绿色表现方面,背光模块中所使用的绿色荧光粉材料BaMgAl10:Eu,Mn虽然可以有效提升液晶显示器10的色彩饱和度,但是却会造成绿色色坐标上的Gx数值偏小,换言之,此液晶显示器10的绿色饱和度仍不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在提升色彩饱和度的同时,兼顾液晶显示器的单一颜色饱和度,例如:蓝色饱和度以及绿色饱和度。
为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内容,在此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一背光模块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块具有至少一个白光源,BL1与BL2分别代表背光模块的发光频谱在波长445纳米至448纳米之间以及波长510纳米至520纳米之间的相对极大亮度峰值。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背光模块上方,而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基板以及一位于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基板其中之一具有红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以及蓝色滤光层,绿色滤光层在CIE标准光源C下,在CIE 1931色坐标上的x坐标数值为Gx,其中Gx≥0.286。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或侧边入光式背光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1995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