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及其污水处理设施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0590.2 | 申请日: | 200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0206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聂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聂刚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00;C02F1/78;C02F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17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活 污水 处理 方法 及其 污水处理 设施 | ||
1.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在生活区内设置一个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区内排放的生活污水经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可就近排放到排水管道、河流或湖泊,解决了污水处理管道铺设长和难的问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小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活区内各用户的下水管道,生活区内各用户的生活污水经各户的下水管道流入到平推流反应器,生活污水经平推流反应器初步混合后输送汇集到储污水池,通过储污水池先对生活污水进行存储和初步沉淀,为节约能源,待储污水池内的生活污水到达指定水位后,再将生活污水从储污水池排放到过滤混合反应器,通过过滤混合反应器对生活污水进一步混合与过滤,混合过滤后的生活污水从过滤混合反应器自流到生物反应器,通过生物反应器对生活污水进行分解和降解,经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内再次过滤和澄清,生活污水在沉淀池内澄清和过滤后流入到带臭氧的紫外线消毒池进行紫外线消毒,待臭氧和紫外线消毒结束后,就可将紫外线消毒池内的生活污水就近排放到排水管道、河流或湖泊,解决了污水处理管道铺设长和难的问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储污水池、过滤混合反应器、生物反应器和沉淀池上均设有方便污泥清出的污泥清出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储污水池、生物反应器沉淀池和紫外线消毒池上设有监控水位高度的水位计量器和用来控制排放污水的阀门。
5.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包括下水管道(1),其特征在于:下水管道(1)与平推流反应器(2)连接,在平推流反应器(2)的一端设置有储污水池(3),在储污水槽(3)的污水排放口上连接有过滤混合反应器(4),在过滤混合反应器(4)的污水排放口上连接有生物反应器(5),在生物反应器(5)的污水排放口上连接有沉淀池(6),在沉淀池(6)上连接有紫外线消毒池(7),紫外线消毒池(7)与排水管道、河流或湖泊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下水管道(1)的一端与生活生活区各用户(8)相连,另一端均与平推流反应器(2)连接,平推流反应器(2)与储污水池(3)连接,在储污水池(3)上设有污水排放喷嘴(9);过滤混合反应器(4)包括桶体(10),和位于桶体(10)内的转轴(11),转轴(11)上连接有叶轮(12)和搅拌装置(13),并且在桶体(10)底端的污水流出口上还设有过滤网(15);储污水池(3)上的污水排放喷嘴(9)与过滤混合反应器(4)的叶轮(12)相对应;生物反应器(5)包括储水槽(16)、爆气机(17)和反应盘弯管道(18),爆气机(17)的输气管道连接在反应盘弯管道(18)上,反应盘弯管道(18)的输出端与储水槽(16)相连接;输入端与过滤混合反应器(5)的污水排放口相连接;在生物反应器5的储水槽(16)上还设有污水排放口,生物反应器(5)的污水排出口与过滤池(6)连接,在过滤池(6)上设有污水排放口和活性污泥排放管(14),活性污泥排放管(14)的另一端连接在生物反应器(5)的反应盘弯管道(18)的输入端,过滤池(6)的污水排放口与紫外线消毒池(7)连接,在紫外线消毒池(7)内设有带臭氧的紫外线消毒灯、污水排放口和连通管(20),连通管(20)的另一端连接在生物反应器(5)的储水槽(16)上,紫外线消毒池(7)的污水排放口与排水管道或河流湖泊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在储污水池(3)、生物反应器(5)沉淀池(6)和紫外线消毒池(7)上设有水位计量器和阀门,在反应盘弯管道(18)、活性污泥排放管(14)和连通管(20)上连接有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其特征在于:在储污水池(3)、过滤混合反应器(4)和沉淀池(6)上均设有沉淀清出装置(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聂刚,未经聂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059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