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雄黄微生物浸出液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0825.8 | 申请日: | 200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0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13 |
发明(设计)人: | 李红玉;张旭;谢亲建;王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红玉;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3/36 | 分类号: | A61K33/36;A61K9/08;A61K9/02;A61K9/20;A61K9/16;A61K9/50;A61K9/12;A61K9/10;A61K9/14;A61P35/00;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雄黄 微生物 浸出 制备 肿瘤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雄黄微生物浸出液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雄黄(Realgar)主含四硫化四砷(As4S4),有人也认为其主含物为二硫化二砷(As2S2),又名黄金石,是常见的矿物类中药。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在中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医用历史。雄黄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等作用,主要用于痈肿疔疮、蛇虫蚊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1],现代医学认为雄黄具有抗肿瘤作用,在临床上已成功地用于慢性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2,3,4],因此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矿物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
矿物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由于其水不溶性,导致生物利用度低,临床用量大、毒性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矿物中药的发展与进军国际市场[5]。
雄黄作为一种重要的矿物中药,是许多中成药的重要成分,我国中成药的出口贸易因Hg和As等含量超标屡屡受阻。因此,找出一种能够有效的溶出矿物药有效成分,降低矿物药使用量、增加疗效、降低毒性的矿物药炮制方法意义重大。
与传统的炮制工艺相比较,雄黄超微颗粒和纳米级粉体[6]的制备与使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药物的溶出特性,从而使雄黄的吸收、分布、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了药效。但是这类处理仍然只能以混悬液入药,尚存在口服引起的胃肠道刺激,服用困难等问题,加之生产纳米雄黄需要大型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普及使用尚有困难[7]。
目前,一项高新生物技术微生物冶金技术异军突起[8-10]。在一定的空气、pH、温度条件下,一些特殊的细菌(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硫硫杆菌等)可将不溶性的硫化矿转变为可溶性的矿石溶解液,然后对所需元素进行回收[11-13]。该技术的最大特点是简单、高效、低成本、无污染、条件温和,因而在世界冶金业得到广泛推崇和应用,目前世界铜产量的30%已来自微生物冶金技术[14]。雄黄也是一种硫化矿,具有被浸矿微生物溶解的可能。中国发明专利2006102000675已经公开了朱砂及雄黄等矿物中药的微生物处理方法[15]。本发明涉及了微生物处理的雄黄浸出液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该浸出液能够对包括肝癌、胃癌、白血病、肺癌等在内的多种癌症起到起到治疗作用。由于经过微生物的溶解与转化,雄黄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得到有效的溶解,因此该雄黄微生物浸出液能够在极低的浓度范围内(微克级)对上述多种癌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使用量的大大降低也明显改善了雄黄微生物浸出液在癌症治疗中的毒性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
(2)Li J.E.,Wu W.L.,Wang Z.Y.,Sun G.L.Apoptotic effect of As2S2 on K562cells and its mechanism.Acta Pharmacol.Sinica,2002,23:991-996.
(3)Lu D.P.,Wang Q.Current study of APL treatment in 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 of Hematology,2002,76:316-318.
(4)向阳,黄世林,郭爱霞等.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3,13(1):11.
(5)Ying D.,Huibi X.et al.Size effects of realgar particles on apoptosisin a human vein endothelial cell line:ECV-304.Pharmacological Research,2001,44:513-519.
(6)詹秀琴。与时俱进的中药现代化制备技术-郭立玮教授谈纳米中药与微米中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1982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红玉;兰州大学,未经李红玉;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08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