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液混合装置、液体净化器及其水体净化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1033.2 | 申请日: | 2007-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8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田恩国;中岛竹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恩国 |
主分类号: | B01F3/04 | 分类号: | B01F3/04;B01F7/00;C02F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丽岩;田世瑢 |
地址: | 100029北京市朝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装置 液体 净化器 及其 水体 净化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混合制造微小气泡的装置及其水体净化方法。
(二)背景技术
由于微小气泡,特别是直径在10μm以下或超微级气泡能极其稳定地存在于液体之中,能够去除液体中的气泡、分解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去除水体臭味,常被应用于水体净化领域。在液体中制造微小气泡的传统方法主要可分为下列几种。
(1)将通过加压方式使气体过量溶解于液体中后再将它导入减压状态,并作为气体(气泡)使过分溶解的部分析出。气泡量的产生超不出过量溶解部分以上。
(2)每次微量地向液体中排出气体。排出口采用微小孔板、网状物、具有连续气泡的高分子发泡材料、烧结体等。生成的气泡直径远远大于排出口径,举一个例子来说,从0.2mm直径的排出口排出的生成气泡直径达到2mm,因此要制造10μm以下的微小气泡在实用上很困难。
(3)将气体排放到液体中,对生成的气液混合物施以搅拌运动,通过气液混合物和器壁之间的冲突使气泡破碎微细化。这种方法产生的气泡直径为400~500μm,并且不能稳定地制出10μm以下的气泡。
(4)利用超声波等的震动。这有两种方法:用震动产生的液压使气泡开裂、微细化;利用液体-固体界面中的固体震动局部制造负压部分,通过由此产生的减压气泡和气体形成的合体使之发生微小气泡。然而不仅设备成本较高,而且效率不高,所得到的气泡直径达不到10μm以下。
上述几类在液体中制造微小气泡的方法和装置运转时容易混入大型的气泡,产生气泡的体积较为大型,气泡的微小程度不够、产泡数量不够多,且内部维修困难,成本高,无法广泛应,水体处理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液混合装置、液体净化器及其水体净化方法,解决传统的水体净化方法成本高,工艺复杂并且难于广泛应用的问题。并解决现有气液混合装置产生气泡的微小程度不够和产泡数量不够多、水体处理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这种气液混合装置,在筒形外壳1的中心置有一芯轴2,其特征在于:上述筒形外壳1的内壁同心连接一磁性固定内筒5,该磁性固定内筒5内,在芯轴下半部固定有一磁性转筒3,在芯轴的上半部与筒形外壳之间固定有单向阀板21,单向阀板21的上方和下方分别置有与芯轴固定的一个上回转爪轮6和一个下回转爪轮7,芯轴下端与排泡转轮17固定连接。
上述磁性固定内筒5的内壁凸凹不平,分布有纵向的内凸齿棱5.1,在每两个内凸齿棱之间的凹陷5.2处固定有永磁片8;磁性转筒3的外壁也是凸凹不平,分布有纵向的外凸齿棱3.1,在每两个外凸齿棱之间的凹陷3.2处固定有相对应的永磁片9。
筒形外壳1的顶部中心连有芯轴上座11和顶盖10,在筒形外壳1上开有至少一个进气孔12。
位于磁性固定内筒5上方、在筒形外壳1的侧壁、开有一圈进水孔14;
筒形外壳1在底部有一法兰边1.1,由一圈螺柱15与一底盘16连接,在螺柱之间的空挡处形成微小气泡扩散出口,底盘中心开有供芯轴穿过的孔,芯轴下端与一电动机18连接。
上述磁性固定内筒5的永磁片8与磁性转筒3相对应的永磁片9同性磁极相对。
上述上、下回转爪轮上有均匀对称分布的凸形爪、磁铁棒、活性碳棒或远红外陶瓷管棒20。
上述上、下回转爪轮上的磁铁棒与下回转爪轮7的磁铁棒同性磁极相对。
上述上、下回转爪轮的芯部均与一轴套23连为一体,由螺钉24与芯轴紧钉连接。
上述筒形外壳1的法兰上可连接吊环19。
上述筒形外壳1的内壁可由螺栓或支撑环板4同心连接一磁性固定内筒5。
一种应用上述气液混合装置的液体净化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筒形外壳1底部的法兰边1.1与底盘16之间连有一个开有大孔的薄壁长筒22,进水孔14与进水管25连通,输气嘴13经输气管26与气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恩国,未经田恩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103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罗非鱼雄雌配对繁殖方法
- 下一篇:夹持装置及夹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