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垂直速降兼能量回收电梯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202377.5 | 申请日: | 2007-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2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发明(设计)人: | 郁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郁荣 |
主分类号: | B66B9/00 | 分类号: | B66B9/00;B66B11/04;B66B7/00;B66B5/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51安徽合肥***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垂直 速降兼 能量 回收 电梯 方法 | ||
技术领域
在超高层、高层建筑物内,目前唯有曳引式电梯担纲,且尚无能至百米的液压式电梯。特别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迅速、有效地撤离超高层、高层建筑物的电梯还是空白。本发明方法即为之补充。
背景技术
有关各种资料显示,目前各类型式的电梯只有曳引式、液压式、齿轮齿条式、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其中,曳引式复杂的管理、繁琐的维修、高故障率;液压式速度慢、尚不达百米等;此等电梯都很难应付各种复杂的情况。特别是随着超高层、高层建筑物的快速发展,目前的高科技也只能为现有技术添薪加火,鲜能根本解决诸多面临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偶有意外,电梯极易发生故障而瘫痪,其本身更是此等建筑物的安全隐患,极为可虑。美国?.11斒录 词羌 玫慕滩摹
参考文献:1.图书馆关于电梯类图书;
2.网络搜索,关键词:电梯及电梯专利。
发明内容
从以上题目可知,目前的电梯技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人类活动的安全需要。
下面就本发明的理由和方法作出阐述。
我们知道,超高层、高层建筑物的兴起,是缘于电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兴旺景象;但目前的电梯技术只知道太平景象下的快速上升,而快速下降似有忽略之嫌,特别是天灾人祸时的快速下降,尤为特别重要。众所周知,不论距离地面有多高,人总是要回到地面上的,高楼大厦尽在此列。历来人之于险境,宁肯不入而留有退路,非不得已,则更虑之后退一步之生路,此乃人之常情,更何况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是在地面上。因此,超高层、高层建筑物的快速、安全下降是人类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方法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快速下降;一是安全着地;二者同时又作为能量回收之手段施为。以下为叙述区别于电梯,特将本发明方法称之为轿梯方法。
且说快速下降。现代曳引式电梯是以集群、分区、结合直达等手段来达到快速上升和下降,以减少等梯时间为目的;我所发明轿梯之法,在主要构成上大致与曳引式电梯类似,使用又有不同,目的大相径庭;本人之目的是既可用于速降及避险、抢险,又可开发、利用能源,一举数得。本轿梯方法之主要构成物是:轿厢、对重(发电机本身及用于意外情况下的附加添置重物)、导轨、固定滑轮组、钢丝绳等;没有曳引式电梯的动力系统,更无机房、控制设备及其他,不设井道;虽也集群,但成一字阵排列。具体为:与曳引式不同,轿厢和对重由钢丝绳绕过固定滑轮组连结,其钢丝绳一端固结于楼顶,一端固结于轿厢,对重即发电机则是通过滑轮悬绕于钢丝绳上,如此连结而已。轨道则设在楼体之外,附墙而立。运作过程是:对重依靠滑轮悬绕于钢丝绳上占踞楼顶位置,该位置之上是对重的附加重物搁置架,而轿厢由锁定器控制在地面;其位置分明,每运行一次复归如此。如某楼层发出招梯信号,地面轿厢锁定器解控,轿厢因重量轻于对重,因而在对重的重力作用下,轿厢上升至该楼层经减速压簧减速停靠,即为锁定器锁牢;楼内人员经安全门进入轿厢,解锁,轿厢此时又因重力超出对重而下落,经地面的安全着地设施处置,缓速降落地面再锁定,厢内乘员安全出厢。在轿梯这一上一下的过程中,悬绕于钢丝绳上的滑轮在钢丝绳上滚动,滑轮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就是速降兼能量回收。轿梯轨道间及在楼体之外所经各楼层之外墙皆开设有安全门。
再说安全着地。地面设施是这样的:一减速气压缸置于地平面以下,其伸缩杆部分超出地面,气压缸经管路连接于一气压罐,管路的通断、启闭大小兼由阀体控制,管路又是轿梯集群的连接带;当轿厢下降接触气压缸伸缩杆并压迫伸缩杆,此时阀体控制气压缸内气压压力,因而控置轿厢的落速,使之减速安全着地。且在伸缩杆顶端安装一断开器,当轿厢上升时,可带出伸缩杆并断开与之的连接。因而由此构成轿厢的安全着地设施兼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全面综合以上所述,此法不遗余力地做到了能量回收且同时达成了快速下降之目的。其最大优越处是:快速、简便、灵活、管理简单,能最大限度地回收能量并可直接加以利用;又一最显著、最直接的优势表现为:轿梯轨道所经各楼层的安全门,门内即可是办公室,或是寓所居室,亦或是人们经常滞留的场所,因此对于出行楼外显得极为便利;特别是应对意外紧急情况则更为安全适用,无论楼内是何处发生意外,都很难影响集群轿梯的运行,人们只需就近一步即能脱离险境;更惶论稍置附属重物于对重之上,轿梯即可担当抢险之任,因而快速直达事发地;此举简捷而更致有效。只论以上所述之直接效果,俱是曳引式电梯所望尘莫及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郁荣,未经郁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2023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装置的门盖结构
- 下一篇:可释放负离子的保健型聚氯乙烯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