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中生菌素和甲基硫菌灵的具有增效作用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0240.3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0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1 |
发明(设计)人: | 罗才宏;孔建;朱卫锋;骆风华;蔡胜雄;张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28 | 分类号: | A01N47/28;A01P3/00;A01N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菌素 甲基 硫菌灵 具有 增效 作用 组合 | ||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的农药组合物,是以中生菌素与甲基硫菌灵为有效成分,在农业上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
技术背景
中生菌素,是一种新型的杀菌剂。属于一种N-糖甙类抗生素。其抗菌谱广,对多种细菌、真菌均有良好效果。对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的的细菌有很好效果。对真菌能引起菌丝细胞内原生质凝聚,对病原菌孢子的萌发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与常规药剂无交互抗性。
甲基硫菌灵,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甲基硫菌灵杀菌谱广,对多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它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干扰病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
然而,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病害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在苹果栽培过程中最重要的病害是苹果轮纹病,由于其传播速度快,为害严重,如防治不及时,往往造成早期大量落叶,严重削弱树势,影响产量。防治这个病害经常需要大量使用农药,所以特别容易产生抗性。在一些轮纹病为害严重的地方,常见的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单独使用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很多地方已经大量使用甲基硫菌灵等药剂,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的应用,是比较容易产生抗药性的。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害,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病菌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的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病菌很常见的办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的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的延缓了病菌抗药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病害的重要手段。目前中生菌素与甲基硫菌灵的复配及应用尚无人报道过。
发明内容
为了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病菌,我们以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等成分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苹果轮纹病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
试验材料为苹果轮纹病病菌。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称取一定量中生菌素原药、甲基硫菌灵原药,中生菌素直接用水溶解,甲基硫菌灵加入一定量的二甲基亚砜将其溶解后,分别再加入吐温-80及一定量的灭菌水配成母液。在母液的基础上,按预试验结果,配制5个以上系列供试浓度的稀释液,每个浓度设4个以上重复。按预备试验结果,分别按照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为1∶2、1∶5、1∶10、1∶20、1∶40配比,用灭菌水将母液稀释至适当系列浓度。
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以含有适量的二甲基亚砜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CK)。取2ml药液加入到装有38ml热培养基(PDA培养基,45-50℃)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3ml,每个处理三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6±1℃的恒温无菌培养箱中培养,3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分别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的平均值、菌丝生长抑制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
依孙云沛法计算出各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
+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试验混配结果如下表:
表1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对苹果轮纹病菌的配方筛选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2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