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氟虫腈和吡虫啉的具有杀虫作用的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241.8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朱卫锋;罗才宏;孔建;王文忠;赵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N47/42 | 分类号: | A01N47/42;A01P7/04;A01N47/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2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氟虫腈 吡虫啉 具有 杀虫 作用 组合 | ||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的农药组合物,是以氟虫腈和吡虫啉为有效成分,防治农业上的害虫。尤其适合用于防治水稻稻飞虱和小麦蚜虫。
技术背景
氟虫腈,是一种苯基吡唑类杀虫剂,杀虫广谱,对害虫以胃毒为主,兼有一定的触杀和内吸作用。对蚜虫,飞虱,稻飞虱,叶蝉,跳甲有很好的杀虫活性。
吡虫啉,是一种新型硝基亚甲基类内吸杀虫剂,用于防治农业上重要的害虫如蚜虫,飞虱,粉虱,跳甲,蓟马等。
在农业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防治害虫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三大害虫之一。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水稻,常造成毁灭性灾害。并能传播水稻病毒病。水稻稻飞虱甚至可以远距离迁飞,是我国及南亚,东南亚,日本等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在有些严重的区域,常规农药成分如拟除虫菊酯中的氰戊菊酯、有机磷中的辛硫磷、氨基甲酸酯类的异丙威等,单独防治已经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了。
小麦蚜虫,是小麦主要害虫之一,可引起小麦严重减产,并造成小麦品质下降。在中国华北、西北发生严重。在一些发生严重的区域,常用的用于防治小麦蚜虫的药剂如高效氯氟氰菊酯,氧化乐果等,单独使用也效果很差。
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比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方法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不同品种的成分进行复配,是防治抗性害虫或害螨很常见的办法。不同成分进行复配,根据实际应用的效果,来判断某种复配是增效、加和还是拮抗。复配增效很好的配方,由于明显提高了实际防治效果,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大大的延缓了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是综合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目前氟虫腈与吡虫啉的复配及应用尚无人报道过。
发明内容
为了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稻飞虱及小麦蚜虫,我们以氟虫腈、吡虫啉等成分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试验采用的稻飞虱、小麦蚜虫为测试对象,具体方法为:
1)稻飞虱 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由我公司研究部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试虫为采自田间的稻飞虱(褐飞虱)蛹,温室内用水稻苗饲养三代,挑选生长均匀一至的四龄若虫,接入置放水稻嫩苗(用棉花球保湿处理)的直径12厘米的培养皿,每皿接已麻醉若虫30头,每处理接5个皿,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皿,每皿喷药液3毫升。一般每个处理设置6-7个浓度梯度。待虫子苏醒后,将处理过的培养皿放入25℃,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毒力方程和致死中浓度LC50,依孙云沛法计算药剂的毒力指数及混用的共毒系数(CTC值),CTC值大于100的为增效作用,等于100为加和作用,小于100为拮抗作用。
2)小麦蚜虫(麦长管蚜)试验药剂为厂家提供原药,由我公司研究部配制成需要的试验药剂。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4.7-2006》。试虫为采自田间的小麦蚜虫成虫,室内饲养一周后,挑选生长均匀一致的雌成虫,接入置放小麦麦穗的直径12厘米的培养皿。每皿放入30头蚜虫。每处理5个皿。用Potter喷雾塔在50PSI压力下喷雾。每次喷一个培养皿,每皿喷药液3毫升。喷完后凉干麦穗后放入20℃,12H/12H光照培养箱内培养,48小时检查死虫数,计算死亡率。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一般每个处理设置6个浓度梯度。统计方法同上。
3)稻飞虱、小麦蚜虫的测定结果分别见表1、表2。
表1不同处理对稻飞虱的毒力测定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2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