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叉极化天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701.7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1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林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21/00 | 分类号: | H01Q21/00;H01Q21/29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叉 极化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涉及一种由两个一体成形方式构成的天线相互交叉配置而成的交叉极化天线。
背景技术
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经由馈入线传送到天线,天线再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到外界。当电磁波传送到接收点时,由天线接收电磁波,再经由馈入线将射频信号传送到无线电接收机。
一般而言,天线向周围辐射电磁波,而电磁波是由电场与磁场所组成,其中电场方向即为天线极化方向。因此,不同极化特性的天线所能接收与辐射的电磁波也就因极化方向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如果天线与其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不同,则将造成极化损失,而使得所能接收的信号变小。
例如,使用垂直方向的极化天线接收水平极化方向的电磁波时,其接收到的信号将变的非常小,也就是发生了极化损失,此时极化损失最大。
因此,为了减少极化损失,应让天线能有效地接收不同极化方向的信号。
此外,一般天线的结构复杂,相对使得制造与组装过程不易,所以应该有效简化天线的制造与组装过程以及降低相对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天线与其接收的电磁波的极化方向不同而造成的极化损失,以及天线的结构复杂使得制造与组装过程不易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交叉极化天线,其能有效接收各种极化方向的电磁波,并且通过一体成形的设计,使得制造与组装更为方便,因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发明揭示一种交叉极化天线,包含:
一基板;
一第一交叉极化天线,固定于该基板上;
一第二交叉极化天线,与该第一交叉极化天线以非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该基板上;
一第一阻抗转换器,固定于该基板上,并与该第一交叉极化天线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二阻抗转换器,固定于该基板上,并与该第二交叉极化天线电性连接。
第一交叉极化天线包含第一传输部、第一辐射部、第一接地部、第一底面、第二接地部以及第二辐射部。
第二交叉极化天线包含第二传输部、第三辐射部、第三接地部、第二底面、第四接地部以及第四辐射部。
靠近第一辐射部的第一端旁设有一第一开口。靠近第三辐射部的第一端旁设有对应该第一开口位置的一第二开口。第一交叉极化天线与第二交叉极化天线通过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以非接触的方式相互交叉配置于基板上。
第一阻抗转换器,用以转换阻抗,配置于基板上且包覆第一传输部,与第一交叉极化天线电性连接。第二阻抗转换器,也用以转换阻抗,配置于基板上且包覆第二传输部,与第二交叉极化天线电性连接。
通过本发明的交叉极化天线,将可以有效地接收各种极化方向的电磁波,让极化损失降低。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第一与第二交叉极化天线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构成,制造容易,并且只需将天线各部位垂直其底面折起即可进行组装,过程简易,成本也能降低。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得以有效的解决公知技术的问题,达到减少极化损失,并且使得制造与组装更方便的目的。
有关本发明的特征与实际操作,将配合附图作优选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交叉极化天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交叉极化天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交叉极化天线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交叉极化天线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组装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组合图;以及
图8为本发明的使用频段与绝对增益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 第一交叉极化天线
101 第一传输部
102 第一辐射部
103 第一接地部
104 第一底面
105 第二接地部
106 第二辐射部
107 螺丝孔
108 第一馈入线
109 第一开口
200 第二交叉极化天线
201 第二传输部
202 第三辐射部
203 第三接地部
204 第二底面
205 第四接地部
206 第四辐射部
207 螺丝孔
208 第二馈入线
209 第二开口
300 基板
301 螺丝孔
400 第一阻抗转换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寰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7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