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0805.8 | 申请日: | 200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4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A·-F·G·J·-M·坎布伦;G·V·阮;R·M·J·G·霍巴;F·P·塞弗伦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C11/24 | 分类号: | B60C11/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曾祥夌;廖凌玲 |
地址: | 美国俄亥俄州***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尤其涉及充气轮胎的胎面(tread),其中,胎面配置成当轮胎磨损时提供不同的胎面花纹。
背景技术
轮胎的胎面花纹设有许多元件,比如肋部及块(block),这些元件被圆周沟槽及/或横向沟槽所分开。沟槽提供了排水手段并形成了胎面元件的咬合边缘。
当轮胎是新的时,胎面具有最大的胎面高度。这个初始高度可以根据轮胎的专门用途而改变;冬季轮胎比全季轮胎具有增强的胎面深度。不考虑初始的胎面深度,当轮胎是新的时,胎面元件具有初始的强度。胎面元件的实际强度取决于块的尺寸、形状以及任何刀槽花纹(siping)的存在。随着胎面的磨损,块的高度降低,而胎面元件的强度则增加。
当轮胎在水中行驶时,发生两种机制:水的阻力作用以及水在沟槽内的流动。水的阻力作用机制总是存在的。然而,对于光滑轮胎,高于一定的车辆速度以及水的深度,水带(water bank)形成于接地面前边缘的前面。轮胎与马路表面之间将会发生打滑,除非借助水流经沟槽而使水带得以减小,从而将水通过接地面而带走。在新轮胎中,胎面花纹的强度与湿驱动性能之间可能具有折中。在这种新轮胎中,水的阻力作用机制以及防滑胎面深度对于提供可接受的滑水抵抗性来说是足够的。随着轮胎的磨损以及防滑深度的减小,通过沟槽的水流减小了。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其具有对这种减小的流动进行补偿的胎面。
发明内容
文中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轮胎设计成具有可变胎面花纹,胎面花纹随着磨损而变化,从而获得轮胎在全新时以及磨损时的类似胎面性能。变化的花纹优化了磨损轮胎的性能,以期望维持轮胎的湿性能特性。
文中公开了一种具有赤道平面及胎面的充气轮胎。胎面具有多个沟槽,从而形成了初始胎面配置。沟槽及所形成的胎面元件因此而引起范围大于60%的净/毛(net-to-gross)比值;并且在备选实施例中,引起范围在60%-80%内的净/毛比值。由于深度的改变、高度的改变以及胎面元件的形成,当胎面已经磨损后,胎面具有范围小于60%的净/毛比值。在一个实施例中,磨损轮胎的胎面净/毛比值在小于60%-45%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未磨损轮胎的胎面净/毛比值在60%-70%的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未磨损轮胎的胎面净/毛比值在60%-70%的范围内,并且磨损轮胎的胎面净/毛比值在小于60%-50%的范围内。
文中同时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多个沟槽界定的胎面,从而形成了初始胎面配置。沟槽以及所形成的胎面元件因此导致胎面具有净/毛比值。随着轮胎胎面的磨损,胎面配置发生变化,并且导致胎面的净/毛比值的变化。从初始轮胎胎面的净/毛比值到磨损后的胎面的净/毛比值的变化比初始净/毛比值小至少10%。当胎面深度为初始胎面深度的最多70%时,这种净/毛比值的变化开始发生。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磨损的胎面具有比初始净/毛比值小至少10%-30%的净/毛比值。备选地,磨损的胎面具有比初始净/毛比值小至少10%-15%的净/毛比值。
附图说明
本发明将通过举例的形式并结合附图进行描述,在图中:
图1为未磨损轮胎的透视图;
图1A为图1中区段1A的放大视图;
图2为轮胎在轮胎胎面磨损之后的透视图;
图2A为图2中区段2A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的胎面的平面视图;
图4为图2中的胎面的平面视图;
图5为沿着图3中的线5-5的截面图;
图6为沿着图4中的线6-6的截面图;
图7为图1中的未磨损胎面的一个设计间距的透视图;
图8为展示了另一个实施例的未磨损轮胎胎面;以及
图9为图8所示胎面在该胎面磨损之后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定义:
下列定义应用于所公开的发明。
“轴向的”或“轴向地”用于文中,以指平行于轮胎转动轴线的线或方向。
“圆周”是指沿着环形轮胎表面的周缘延伸的线或方向,该周缘平行于赤道平面并垂直于轴向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未经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08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