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系统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1350.1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2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夏木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7/00 | 分类号: | H04M7/00;H04Q1/457;H04L12/56;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皋吉甫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dtmf 互通 方法 系统 装置 | ||
1.一种带外双音多频DTMF信令互通方法,实现SIP信令与非SIP信令的带外DTMF互通,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媒体网关控制器MGC接收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
所述MGC根据第二方所支持的带外DTMF信令协议,对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进行格式转换;其中所述格式转换包括当所述第一方支持SIP协议,所述第二方支持BICC协议,所述MGC根据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对应的第二方所支持的带外DTMF信令协议,对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进行格式转换,具体为: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转换为所述BICC协议下的应用传输消息APM启动通知信令,所述第二方在接收所述APM启动通知信令后向所述MGC返回APM响应信令;或,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转换为所述BICC协议下的APM启动命令信令;
所述MGC将格式转换后的带外DTMF信令向所述第二方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GC将格式转换后的带外DTMF信令向所述第二方发送之后,还包括:
所述MGC将所述第二方的响应信令转换为所述第一方支持的带外信令,发送给所述第一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支持BICC协议,所述第二方支持SIP协议,所述MGC根据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对应的第二方所支持的带外DTMF信令协议,对所述带外DTMF信令进行格式转换具体为:
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BICC协议下的应用传输消息APM启动通知信令转换为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所述第二方在接收所述INFO信令后向所述MGC返回200OK信令;或,
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BICC协议下的APM启动命令信令转换为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支持SIP协议,所述第二方支持H.248信令协议,所述MGC根据所述第一 方的带外DTMF信令对应的第二方所支持的带外DTMF信令协议,对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进行格式转换具体为:
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转换为所述H.248信令协议下的MOD.REQ修改请求信令,所述第二方在接收所述MOD.REQ修改请求信令后向所述MGC返回MOD.RSP修改响应信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支持移动信令协议,所述第二方支持SIP协议,所述MGC根据所述带外DTMF信令对应的第二方所支持的带外DTMF信令协议,对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进行格式转换具体为:
所述MGC将所述第一方发出的所述移动信令协议下的START DTMF启动信令转换为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所述第二方在接收所述SIP协议下的INFO信令后向所述MGC返回200OK信令。
6.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MGC完成所述BICC协议下的APM终止命令信令交互,但第二方的SIPINFO响应还未完成的过程中,如果再收到第一方的APM启动命令信令,所述MGC对所述APM启动命令信令进行响应失败,或者进行缓存,待前一个所述SIP协议下的信令交互过程完成后,才向对应的接收方发起新的双音多频DTMF流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转换过程中,所述MGC根据所述第一方的带外DTMF信令所含有的持续时长标识或所述MGC的配置,决定是否在转换完成的信令中添加持续时长标识。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带外DTMF信令互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持续时长标识具体为:
在所述SIP协议下的信令中,所述持续时长标识为持续时长参数;
在所述BICC协议下的信令中,所述持续时长标识为持续时长信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135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扫描模块及其光源投射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信终端的振铃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