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节能换热压缩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1725.4 | 申请日: | 200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童书开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书开 |
主分类号: | F28D1/047 | 分类号: | F28D1/04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04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节能 压缩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进行工业供热或涂装行业用加热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以燃煤、焦炭为燃料、能耗低换热效率高的新型节能换热压缩器,尤其适用于涂装行业的发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金属涂装行业的固化或者工业换热型供热均采用燃气或燃油对加热装置进行加热,获得加热的气体实现供热,其产热成本高而且热交换效率较差。常用的加热换热装置一般通过一位于换热室内的换热管对换热管外的换热室气体进行加热,实现热交换,该种加热装置存在很多缺陷:首先换热管的长度不能太长,弯道也不能太多,否则将会影响其内高温气体的流通速度,从而使换热效率降低;其次,该换热管与换热室内的气体接触面积较小,无法实现高效换热;再者,采用燃煤或者焦炭作为加热炉燃料时,高温气体携带的大量灰尘会沉积在管道内,影响换热管内的通道截面积,从而降低换热效率和高温气体的流通。
2007年4月4日公告的中国专利ZL 200620094900.8提供了一种涂装煤加热换热器,它有壳体、燃煤炉、换热管、导风管、抽风机、固化炉、回风管和引风机组成;壳体上开设煤炉进风口,热风出口、回风出口和引风口,壳体内设有换热腔,壳体的热风出口、回风进口和引风口分别与换热腔相通,固化路上设有门、热风进口和引风出口,燃煤炉和换热管安装在换热腔内,燃煤炉的进风口与壳体的煤炉进风口连通,燃煤炉设有热风出口,换热管的进风口与燃煤炉的热风出口相通,换热管的出风口与壳体的引风口相通,引风机安装在壳体的引风口上,换热腔与壳体的热风出口相通,导风管的一端与壳体的热风出口相通,另一端与固化炉的热风进口相通,回风管的一端与固化炉的引风出口相通,另一端与壳体的回风进口相通,抽风机安装在换热腔的热风出口处。该涂装煤加热换热器虽然能够实现以燃煤为燃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加热换热成本的降低,但是其同样存在灰尘容易堵塞换热管路,换热效率差,结构复杂的缺陷,无法实现工业化推广和应用。同时尾气排放所带了的粉尘污染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采用燃煤或焦炭为燃料,有效降低加热换热成本,提高换热效率的新型节能换热压缩器,它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能够实现长距离换热,使换热效率大大提高,并可解决现有加热换热装置容易发生灰尘堵塞,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节能换热压缩器,包括发热炉和与之相连的换热压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压缩器内设置有进气管和尾气管,进气管一端与发热炉连接,进气管另一端与尾气管由至少三列S形和至少三层S形散热管相连。
具体的讲,所述换热压缩器的一侧下部和另一侧上部分别设置加热气体出、入口,换热压缩器的底部一角穿设进气管,换热压缩器的底部另一角设置尾气管。
所述进气管进入换热压缩器的一段在换热压缩器内呈倒U型向下弯曲后其末端设置清灰孔,清灰孔上端的进气管上连通设置S形散热管。
所述清灰孔为进气管的末端口,所述末端口处设置进气管密闭装置将进气管末端封闭。
所述进气管穿设在换热压缩器底部的一角处,尾气管与所述进气管平行设置,S形换热管水平固定在尾气管和进气管之间。
所述S形换热管为平行固定的3-15排,S形换热管上下平行固定在尾气管和进气管之间,每根S形换热管的内径均小于所述进气管和尾气管的内径。
所述S形换热管的两端与尾气管和进气管垂直连接。
所述发热炉位于换热压缩器的下端,发热炉的顶部连接进气管,所述换热压缩器的内室为方形或圆柱形。
所述尾气管的一端穿过换热压缩器壁后连接尾气净化装置,所述尾气净化装置包括尾气净化室,尾气管位于该尾气净化室的一段上分布有通孔,尾气净化室壁上开设排气孔。
所述尾气管的一端伸出换热压缩器后连接设置一高压引烟机加速尾气管内气体的排出,所述尾气净化室为两组,尾气管从一尾气净化室的顶部上进入后由尾气净化室的顶部穿出,然后尾气管从另一尾气净化室的顶部穿入,其末端位于该尾气净化室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书开,未经童书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172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型食用菌荧光增白剂测定仪
- 下一篇:金属壳体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