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用户多入多出通信系统、以及发射信号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2109.0 | 申请日: | 200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94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杨绿溪;许道峰;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6 | 分类号: | H04L1/06;H04L1/00;H04B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志强;麻海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用户 多入多出 通信 系统 以及 发射 信号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在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发射信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对原始数据进行汤姆林森-哈拉希玛预编码THP编码;
将信道矩阵分解为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与酉阵的乘积,并利用所分解得到的酉阵对预编码得到的数据进行前向滤波,得到发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原始数据进行THP编码为:
确定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顺序,从第k个编码顺序的原始数据中,去除将第1至k-1个编码顺序的数据发射到接收端时对该第k个编码顺序的数据的干扰折合到发射端的等效干扰;
对进行干扰预消除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取模运算,其中,取模运算中的模数是由发射功率和调制阶数确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至k-1个编码顺序的数据发射到接收端时对该第k个编码顺序的数据的干扰为:
所述等效干扰为:
其中,xi为对第i个编码顺序的原始数据进行THP编码后得到的数据, 为所述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中对角线上第k个子矩阵的逆矩阵,Lki为所述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中第k行第i列的子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前向滤波之前,进一步包括:分配发射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原始数据进行THP编码为:
确定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顺序,从第k个编码顺序的数据中,去除将第1至k-1个编码顺序的数据发射到接收端时对该第k个编码顺序的数据的 干扰折合到发射端的等效干扰;
对进行干扰预消除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取模运算,其中,取模运算中的模数是由发射功率和调制阶数确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至k-1个编码顺序的数据发射到接收端时对该第k个编码顺序的数据的干扰为:
所述等效干扰为:
其中,xi为对第i个编码顺序的原始数据进行THP编码后得到的数据, 为所述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中对角线上第k个子矩阵的逆矩阵,Lki为所述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中第k行第i列的子块, 为给第k个用户分配的发射功率的倒数。
7.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顺序为:
对所述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的对角线上的子矩阵分解为酉阵与对角阵Dk的乘积;
将使 达到最大的编码顺序为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的编码顺序,
其中K为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的用户数。
8.一种多用户MIMO发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干扰预消除单元,用于从信道矩阵分解单元中获取对信道矩阵分解得到的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利用反馈得到的数据和所获取的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对原始数据进行干扰预消除,并将干扰预消除后得到的数据传给取模单元;
取模单元,用于对干扰预消除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取模运算,并传给前向滤波单元,同时反馈给所述干扰预消除单元;
前向滤波单元,用于从信道矩阵分解单元中获取对信道矩阵分解得到的酉阵,并利用所得到的酉阵对取模单元得到的数据进行前向滤波得到发射信号并 输出;
信道矩阵分解单元,用于将信道矩阵分解为块下三角阵或块上三角阵与酉阵的乘积,并传给所述前向滤波单元以及干扰预消除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功率分配单元,用于接收来自于取模单元的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功率分配后,传给所述前向滤波单元,同时反馈给所述干扰预消除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编码顺序优化单元,用于从所述信道矩阵分解单元获取对信道矩阵分解得到的块下三角阵,将块下三角阵中的对角线上的子矩阵分解为酉阵与对角矩阵的乘积,并利用所分解得到的对角矩阵对编码顺序进行优化,将优化的编码顺序发送给所述干扰预消除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2109.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