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2210.6 | 申请日: | 200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5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董敏耀;张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思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0 | 分类号: | H01M8/0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雪静;逯长明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县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回路 燃料电池 装置 | ||
1、一种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包括:
一燃料电池;
一电力输出回路,其传输该燃料电池所输出的电力,并进一步包括一感测单元,该感测单元感测该电力输出回路所输出的电力特性,并输出对应该电力输出回路的电力特性的电气讯号;以及
一充电回路,其传输该燃料电池所输出的电力,并包括一二次电池以及一充电单元,该二次电池为一可充电的蓄电装置,该充电单元为一电力控制装置,并由该充电单元控制该充电回路供应该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力特性;
其中该电力输出回路与该充电回路电气并联连接,该燃料电池电气串联该电力输出回路,该感测单元电气连接该充电单元,且该充电单元依据该感测单元所输出的电气讯号而决定该充电回路供应该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力特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充电单元依据该感测单元所输出的电气讯号而决定该充电回路供应该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力特性,并使得该电力输出回路所传输的电流大小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充电单元依据该感测单元所输出的电气讯号而决定该充电回路供应该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力特性,并使得该燃料电池所输出的电流大小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测单元设置于该电力输出回路上,并位于该燃料电池至该电力输出回路与该充电回路的电气连接点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力输出回路相对于电气连接该燃料电池的另一端是输出电力的一负载端,该感测单元设置于该电力输出回路上,并位于该电力输出回路与该充电回路的电气连接点和该负载端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一电压转换单元,该第一电压转换单元为一直流电力储能与释能机制的电路,且电气串联连接于该电力输出回路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压转换单元限制所输出的电流值不超过一额定电流值。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一电压转换单元所输出的电流值低于该额定电流值的状态下,该充电单元会增加该充电回路的电流大小以进行该二次电池的充电作业,且该燃料电池的输出电流维持在一稳定状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压转换单元包括一直流电力升压回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压转换单元包括一直流电力降压回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感测单元进一步包括一电阻组件以及一电压差动放大器,该电阻组件电气串联连接于该电力输出回路中,该电压差动放大器为一运算放大器所构成的电压差动放大回路,且该电压差动放大器的两个输入端电气并联该电阻组件的两端,该电压差动放大器依据该电阻组件两端电压差而输出对应的电气讯号至该充电回路。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电气连接该感测单元与该充电单元,该感测单元所输出的电气讯号经过该控制单元处理,该充电单元依据该控制单元所输出的处理后的感测单元输出电气讯号控制该充电回路供应该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电力特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二电压转换单元,该第二电压转换单元为一直流电力储能与释能机制的电路,且该第二电压转换单元电气串联连接于该充电回路的二次电池的后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充电回路的燃料电池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压转换单元限制所输出的电流值不超过一额定电流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思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思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221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