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时智能温控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2530.1 | 申请日: | 200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金慧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23/19 | 分类号: | G05D23/19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4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实时 智能 温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冷冻冷藏系统中用于自动控制温度的智能温控器。
背景技术
智能温控器在大型超市、工业用冷库、冷柜等场合应用十分广泛,其主要以单片机为核心实现自动控制温度,现有的智能控制器的控制线路通常包括单片机、为单片机供电的电源电路、设置在相应设备上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显示的显示器,所述的单片机根据预设温度范围与温度传感器感应的温度进行判断,实现对温度的自动控制,但是现有的智能温控器存在以下不足:1、温控器只具备温度控制,缺少对机组运行电流显示控制,若出现电流过载、缺相或三相不平衡时不能够及时发现,因此无法及时排出故障,保护机组;2、温控器无法进行实时监测控制;3、对多个温控器使用的场合无法进行集中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集中控制且可实时进行电流检测智能温控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时智能温控器,包括微控制器模块、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一输入端相连接用于感应温度的温度检测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供电的电源电路、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一输出端相连接的显示模块,它还包括:
电流检测模块,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的一输入端相连接,用于将感应电流输入至微控制器模块;
实时钟模块,受控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用于提供当前时间和实现实时控制;
输入模块,与微控制器的一输入端相连接用于设定工作参数和控制显示电路的显示输出;
输出模块,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的一输出端相连接,用于切断和恢复设备与电源的连接;
通讯模块,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相电连接用于为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提供通信接口。
在使用的时候,微控制器模块实时采集温度检测模块感应输出的温度并对设备的温度进行控制且通过数码管进行显示,同时,微控制器模块还实时采集电流检测模块感应的电流值,对设备的运行电流情况进行检测判断,并通过数码管进行显示,当发生电流过载、缺相、不平衡等故障时,微处理器模块输出控制信号驱动输出模块切断设备与电源的连接,并且发出告警信息,从而有效保护了设备;且通过设置实时钟模块,温控器具有实时钟显示的功能,可进行分时段控制,同时其具有通信接口,使得温控器能够与计算机相连接实现网络控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设置有电流检测模块,对设备的电流过载、缺相、不平衡进行监控,当出现上述故障,输出保护电路将切断设备与电源的连接,从而保护了压缩机,实时钟模块实现对温度的分时段控制,且通信模块的设置,实现了对设备的集中控制。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时智能温控器电原理框图;
附图2为本发明微控制器模块电路原理图;
附图3为本发明电流检测模块电原理图
附图4为本发明测温模块电原理图;
附图5为本发明电源电路电原理图;
附图6为本发明输出模块电原理图;
附图7为本发明显示电路电原理图;
附图8为本发明输入模块电原理图;
附图9为本发明通讯模块电原理图;
附图10为本发明实时钟模块电原理图;
其中:1、微控制器模块;2、温度检测模块;3、电源电路;4、显示模块;5、电流互感器;6、实时钟模块;7、输入模块;8、输出模块;9、通讯模块;10、电流检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的介绍:
如附图1所示的智能温控器电原理框图,包括微控制器模块1,与该微控制器模块1的输入端相连接的有温度检测模块2、电流检测模块10、实时钟模块6、电源电路3、输入模块7,与微控制器模块1输出端相连接的有显示模块4、输出模块8,以及与所述的微控制器模块1进行双向通信连接的通讯模块9,下面先将各功能模块介绍如下:
图2所示的为微控制器模块1的电原理图,该模块核心为单片机,单片机内置有A/D转换器,从而可对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数码管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25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