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用作支架的旋转和枢转带夹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3587.3 | 申请日: | 200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427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8-13 |
发明(设计)人: | J·沃兹沃思;D·富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贝尔金国际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H05K7/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柴毅敏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支架 旋转 枢转带夹 | ||
相关申请数据
本申请要求享有2006年12月28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序列号60/877,583的优先权。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带夹,具体涉及一种带夹,其可以相对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套旋转和枢转,使得当电子设备放置于平面上时该带夹可用作支架。
背景技术
带夹是一种用于将便携式电子设备或物品连接到使用者皮带上的公知结构,允许使用者在其皮带上携带设备。这种具有带夹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例子包括移动电话、寻呼机、音乐播放器(例如,mp3、WMA、AAC等)和/或视频播放器、以及CD播放器。一个典型的带夹设计具有细长部件,其一端固定到设备外壳(或盛放设备的容器)背面的顶部,以与外壳的背面形成夹子,以使使用者的皮带能够位于细长部件和外壳之间。通常,将细长部件与外壳的背部铰接,并偏压抵靠外壳背面(例如通过弹簧)以在细长部件和外壳之间保持使用者的带子。细长部件的底部可以具有挂钩以便于保持皮带。
带夹通常通过被联接到带夹的可滑动部件而可移除地连接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壳,该带夹具有可定位于外壳的槽内的边缘。这就允许使用者如果在不需要时可以取下带夹,以及临时取下设备来观看设备表面上的屏幕或控制器,或者对于移动电话可将电话放到用户的耳朵上。但是,这种带夹的缺点是,每次用户需要观看屏幕或使用设备表面上的控制器时,都要取下和连接带夹的附加用户操作。
这种带夹的另一个缺点是,其通常刚性地保持在使用者的身体上,这让(连接到带夹上的)设备相对使用者身体位置的可移动量变得非常小,通常使得佩戴设备不舒适。当使用者就座且电子设备陷入使用者大腿根部时更是如此。
这种带夹还有一个缺点是,其不能提供将(连接到带夹上的)设备放置于平面上在纵向或横向上成角度的半竖直位置以使使用者以最佳方向观看影像和屏幕图像的能力。
因此,需要将便携式电子设备固定到带夹上的系统和方法,其能允许使用者旋转、枢转和/或倾斜设备以不必先从使用者皮带上取下便携电子设备就能方便地观看设备的屏幕。对带夹还需要当放置到平面上时能将所连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固定到纵向或横向上的半竖直位置。这种系统可以减少使用者为了观看屏幕或使用控制器而从使用者的皮带和/或带夹上取下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需要,并且消除为了将便携式电子设备保持在倾斜的立起位置而分开套或设备的需要,于是对现有带夹有所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音乐播放器、视频播放器、个人数字助手、移动电话等)的可在两个不同的轴线上旋转和枢转的带夹。这种带夹可以用于例如不必先从使用者皮带或装入设备的套上取下电子播放器就可以观看电子设备的屏幕和使用其控制器。当带夹连接到便携式电子设备时,该设备可以沿与纵向或横向成角度的方向支撑在平面上,从而允许使用者选择最佳的方向以使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控制器或观看其上的屏幕,该便携式电子设备装在连接的套中。可以改变在电子设备和带夹之间形成的角度,使得使用者能在带夹用作支架时优化可视角度。该同一功能允许当使用者在带夹连接到套和衣物上的情况下就座时,套自动地轻微旋转离开带夹,从而防止套陷入使用者大腿根部。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带夹组件,其包括夹体和带有连接在中心的圆形旋转安装部的安装架。旋转安装部可以沿第一旋转轴线顺时针和/或反时针旋转,且具有连接到旋转安装部一边的矩形旋转架。旋转架可以具有中空圆柱形端部,该中空圆柱形端部用保持销连接到夹体一端的孔中,从而允许夹体相对于矩形部件沿垂直的第二旋转轴线以顺时针和/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安装架连接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套的一侧。夹体还包括在夹体一部分上具有凹口的圆形孔,使得夹体能可移除地连接到安装装置,该安装装置连接到一个表面,且在安装装置第一侧涂覆有压敏粘合剂。安装装置包括连接安装装置第二侧的圆柱形按钮,其中该按钮包括与在夹体上具有凹口的孔接合的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贝尔金国际公司,未经贝尔金国际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358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