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副球菌及其在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3975.1 | 申请日: | 200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8689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28 |
发明(设计)人: | 温东辉;赵翠;孙庆华;柏耀辉;唐孝炎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3/34;C12R1/01;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871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副 球菌 及其 降解 杂环化合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副球菌及其在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受启于地球“自净”过程的生物治理具有成本低、二次污染轻、环境相容性好等优势,微生物治理废水技术的研究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此技术中功能微生物群体充当着重要角色,传统的生物法处理废水利用的是自然的或是经过一定驯化的微生物菌群,任其自然降解,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不高,已不能适应当今越来越多的工业废水种类。因此,对特种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功能基因的分离、提取,以及借此构建各种环境工程菌已成为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中的研究热点。
应运而生的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简称BA技术)、基因强化技术(Gene-Enhanced-Technology,简称GET技术)是向污染体系中投加人工培育的功能菌株/菌群,导入功能基因,以增强体系中目标底物的降解、转化,并能提高生物处理过程的稳定性。生物技术是水污染控制中最成熟也是最富有挑战性的技术,国际上许多环境生物技术成果已进入商品化、产业化发展。美国、日本、英国等一些国外的科研机构,现已成功开发出商品化的环境生物制剂,其中著名的有日本的EM制剂,美国的AM制剂。
吡啶是无色或淡黄色易燃液体,有恶臭,对人体和环境存在着危害。但吡啶又是化工产业中广泛使用的化合物,用作化学合成单体,因此是一种常见的有毒污染物,是焦化、染料、化工、农药等工业废水的特征污染因子。虽然,关于吡啶的生物降解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相关报道,但是,由于吡啶属于难降解杂环芳烃化合物,自然界中很难找到对其可以有效降解的微生物,故至今各国仍将吡啶作为污染体系中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和难降解有机化合物加以重点研究和处理,希望找到一些有效的微生物对其加以控制,从而保证各种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吡啶含量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我国的污染情况与其它国家明显不同,我国的环境现状以进入了“大范围复合型环境污染”的新阶段。现有的商品化生物制剂对“三废”难以起到有效的治理效果,严重的污染情况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株副球菌及在降解含氮杂环化合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副球菌为副球菌(Paracoccus sp.)BW001 CGMCC №.2225。
所述副球菌(Paracoccus sp.)BW001 CGMCC №.2225是一株革兰氏阴性菌,球形或短杆,长约1.0μm,直径约0.5μm,易聚堆,无鞭毛,无运动性;好氧呼吸代谢;在固体培养基中菌落呈淡黄色、圆形,边缘光滑;对头孢、卡那霉素、利福平有抗性,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敏感,能以吡啶为唯一的碳、氮源生长,且具有固氮作用。携带2个大质粒和1个小质粒。
所述副球菌(Paracoccus sp.)BW001 CGMCC №.2225,已于2007年10月23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委理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地址为:中国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3号),保藏号为CGMCC №.2225。
本发明的从一些被有毒/有害物质长期浸染的环境中采集、分离、筛选可用于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功能微生物,并进一步用于特定的难处理工业废水的治理中。因此,进行BW001关于吡啶的生物降解性能的研发,对我国含吡啶类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生物治理有所贡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副球菌(Paracoccus sp.)BW001的培养方法和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39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