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4023.1 | 申请日: | 200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10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戴国亮;刘兴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14 | 分类号: | C07K1/14;C30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创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尹振启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培养 蛋白质 晶体 器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养晶体的器皿,尤其是一种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
背景技术
培养蛋白质晶体是获得并解析蛋白质晶体结构的第一步。目前普遍采用的培养蛋白质晶体的方法之一是批量法。批量法中将蛋白质母液和沉淀剂溶液混合在一起,置于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中,在一定温度下放置一段时间后,蛋白质晶体出现在器皿中。在此过程中,会产生蛋白质晶体主要生长在器皿的器壁和底部,以及溶液和空气界面处的器壁效应,由于器壁效应的存在,在培养蛋白质晶体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1)和器壁发生接触的蛋白质晶体生长面的生长状况不同于蛋白质晶体的其它生长面生长状况。由于晶体和器壁相接触的生长面面积一般较大,而且此生长面为光学显微镜观察时常采用的观察面(也是最适宜于观察的生长面),因此晶体和器壁相接触的生长面非正常生长时,无法采用光学显微镜正常观察。
2)晶体与器壁容易粘接,其增加了将晶体由生长器皿转移到观察池时的困难。
3)器皿的底面一般不平整,从而晶体和器皿底面相接触的生长面也不平整。这样,当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晶体生长面时,显微镜的焦平面无法聚焦整个生长面,影响了观察,从而影响了对生长面整体的研究。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经过改进的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包括皿体和上盖,其中皿体为上端开口的空腔结构,腔体内表面上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上盖和皿体之间通过固定结构来固定连接,并且上盖可将皿体封盖。
进一步,所述皿体包括生长池和下底,该生长池为圆筒体结构,生长池内壁涂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该下底为圆柱体结构,下底的直径与所述生长池的外径相同,且下底的上表面涂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所述生长池与下底间通过粘接方式来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生长池用玻璃制成,所述下底用玻璃制成。
进一步,所述固定结构为设置在所述上盖和所述皿体上的螺纹连接结构。
本发明一种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通过在皿体内表面上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将蛋白质晶体与皿壁隔开,避免了蛋白质晶体直接在皿壁上生长而出现的非正常生长、晶体与器壁粘接引起的难以转移和难以观察等情况。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一种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包括皿体1和上盖2,其中皿体1包括生长池3和下底4,该生长池3为圆筒体结构,生长池3内壁涂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5;下底4为圆柱体结构,下底4的直径与生长池3的外径相同,且下底的上表面涂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6;生长池3与下底4均为玻璃制造并通过胶7来粘接,生长池3上端封盖有上盖2,该上盖2是用橡胶制成,并且上盖2与生长池3上设置有配合使用的螺纹结构,通过该螺纹结构是上盖2和生长池3密封固定连接。
利用本发明培养蛋白质晶体的器皿来培养蛋白质晶体时,由于生长池3中的蛋白质晶体是否生长主要由生长池3中的蛋白质溶液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决定的,而溶液是否处于过饱和状态是由蛋白质溶液本身的组成以及周围环境温度所决定。因此在批量法培养蛋白质晶体中,当环境温度固定时,通过改变蛋白质溶液的组成,可以使得处于过饱和状态的蛋白质溶液生长出晶体。
首先配制含有沉淀剂的一定浓度的蛋白质溶液,然后将该蛋白质溶液加入到本发明器皿1内。由于生长池3内表面上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5和下底4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聚四氟乙烯薄膜层6,从而最终生长出的蛋白质晶体与生长池3和下底4被聚四氟乙烯薄膜层6隔开,彼此不会相互接触,使得蛋白质晶体的各个生长面均可以正常生长。生长池3和下底4通过胶7粘接固定。为防止有蛋白质溶液渗漏,可将生长池3四周用胶7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0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