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铝废碱液中碱的回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4367.2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8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栾兆坤;曲丹;贾智萍;王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01D1/28 | 分类号: | C01D1/28;C02F1/08;C02F1/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铝 废碱液中碱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氧化铝废碱液中碱的回收方法,具体地说是涉及 一种采用新型低温膜蒸馏技术用于氧化铝废碱液中碱回收的方法,属 于工业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低浓度废碱液,这些废碱液难处 理、回收困难,直接排放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如何处理氧化铝 生产过程中的低浓度废碱液,成为目前我国氧化铝生产行业面临的亟 待解决的问题。
膜蒸馏是一种采用疏水微孔膜,以膜两侧蒸汽压力差为传质驱动 力的膜分离过程。当不同温度的水溶液被疏水微孔膜分开时,由于膜 的疏水性,膜两侧的水溶液均不能透过膜孔进入另一例,但由于热侧 水溶液与膜界面的水蒸汽压高于冷侧,水蒸汽就会透过膜孔从热侧进 入冷侧而冷凝,成为渗出水。浓水留在热侧形成渗余水。
膜蒸馏是上世纪60年代针对海水淡化提出的膜分离过程,与常 规的压力驱动膜分离过程(反渗透、纳滤等)相比,膜蒸馏具有以下 优点:(1)膜蒸馏过程几乎是在常压下进行,设备简单、操作方便; (2)在非挥发性溶质水溶液的膜蒸馏过程中,只有水蒸汽能透过膜 孔,所以蒸馏液十分纯净;(3)可以处理极高浓度的水溶液,是目 前唯一能从溶液中直接分离出结晶产物的膜过程;(4)无需把溶液 加热到沸点,只需膜两侧维持适当的温差,该过程就可以进行,有可 能利用太阳能、地热、工厂的余热和温热的工业废水等廉价能源(吴 庸烈,膜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展,膜科学与技术,2003,23(4):67-80; 马润宇,膜蒸馏技术的回顾与展望,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3, 9(2):100-105;)。
本发明将膜蒸馏本身的技术优势及氧化铝废碱液含有余温得这 一特点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克服了膜蒸馏本身的热能耗,成功解决了 废碱液处理的难题,实现了氧化铝废液中碱的回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新型低温膜蒸馏技术回收氧化 铝废液中碱的方法,该方法可在常压的条件下,将低浓度的废碱液不 断浓缩,回收废碱液中的碱,并获得高品质的渗出水,可回用于工业 生产。
现以直接接触式膜蒸馏来说明本发明的主要技术特点:在常压条 件下,控制热侧温度40℃-70℃,冷侧温度10℃-30℃,使新型疏水膜 两侧维持10℃-60℃的温差,低浓度废碱液中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势 透过微孔膜,使得低浓度废碱液不断浓缩,直至可回用的液碱浓度。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流程图(以直接接触式膜蒸馏为例,组 件为中空纤维型)。图中:1-料液槽;2-中空纤维膜组件;3-产水槽; 4-恒温水浴;5-冷却装置;6-磁力泵;7-温度计;8-电导率监视仪。
如附图1所示,流程分为两个循环。首先,低浓度废碱液从料液 槽1通过磁力泵6进入恒温水浴4加热后进入中空纤维膜组件2的内 侧,后流入料液槽,如此循环浓缩。同时冷侧纯水从产水槽经磁力泵 6进入冷却装置后进入中空纤维膜组件的外侧,后携带从料液侧渗透 过的冷凝蒸汽回到产水槽,形成另一个循环。膜组件热侧和冷侧的进 出口装有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
应用实例:
下面例举三个实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效果,但本发明的权 力要求范围并非局限于此。
实例1:以山东铝业的废碱液为例,废碱液中碱的含量为 16.9g/L(以NaOH计)。控制热侧温度50℃,冷侧温度25℃, 通过膜蒸馏浓缩8倍后,热侧碱的浓度可达135.2g/L(以NaOH 计),此时冷侧膜蒸馏产水的电导率为4.5μS/cm。
实例2:以山东铝业的废碱液为例,废碱液中碱的含量为 16.9g/L(以NaOH计)。控制热侧温度50℃,冷侧温度25℃, 通过膜蒸馏浓缩10倍后,热侧碱的浓度可达169g/L(以NaOH 计),此时膜蒸馏产水的电导率为4.8μS/cm。
实例3:以山东铝业的废碱液为例,废碱液中碱的含量为 16.9g/L(以NaOH计)。控制热侧温度60℃,冷侧温度30℃, 通过膜蒸馏浓缩10倍后,热侧碱的浓度可达169g/L(以NaOH 计)。此时冷侧膜蒸馏产水的电导率为4.2μS/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3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