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行车活动存车架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4400.1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4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能拓高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H3/00 | 分类号: | B62H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卓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子英 |
地址: | 100085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活动 车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行车活动存车架,主要可用于公共场所的自行车存放。
技术背景
现有自行车活动存车架多采用钢管焊接而成,整个架子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底部是由长纵杆(包括各种可以起杆作用的实心杆、管和槽钢等,下同)和短横杆构成的矩形框架,两侧面都是由竖杆等构成的侧挡架,使用时将自行车前轮插到相应的单元内,前车下部的中间部分嵌入矩形框里,车轮两侧被两侧的侧挡架挡住,由此形成对自行车的支撑和固定。这种存车架的缺陷主要是架子是固定的,不能根据需要调整其占地面积和,使用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活动存车架,采用这种存车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占地面积。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行车活动存车架,包包括若干用于放置和固定车轮的存车单元,各存车单元之间活动连接,所述活动连接的方式是在其侧面设置四连杆机构与同侧相邻的存车单元相连接,并在侧向方向上移动的导轨,所述存车单元上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套的小轮子,每个车存单元与其同侧车存单元连接的所述四连杆机构有两个。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将现有技术下的固定存车架子变为若干存车单元的组合,并且各存车单元之间采用活动连接方式连接起来,当需要增大存车量时,可以通过车存单元之间的活动连接机构将各车存单元之间的间距调整到可以放置自行车的状态,当需要减少存车量时,则调整部分存车单元之间的间距至最小,以减少占地面积,由此极大地方便了使用,特别是在运动场、集市等人群可能短时高度聚集的公共场所,这种灵活的设施不仅能够满足临时性突然增长的存车需求,而且在平时不用时还可以将占用的场地腾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行车活动存车架,包括若干用于放置和固定车轮的存车单元,各存车单元之间活动连接。
所述活动连接可以采用任意能够使两个存车单元在一定限定条件下相对移动的方式,通常该活动连接允许的活动方向应为横向(与存放的自行车车身垂直的方向),这样不用时在可以将两个存车单元并在一起,以减少占地面积。
所述存车单元可以设有支杆23。
所述支杆可以是高度固定的支杆,也可以高度可调的支杆,以便将存放的自行车在高度方向上交错开,减少横向占地面积。
所述各存车单元的支杆下端连接公共底座10,其连接方式采用活动连接(例如滑块和滑槽的配合方式、或者滚子和槽形轨道11的配合方式),以便通过公共底座实现所述的各存车单元之间的活动连接。
对于环境清洁保持得比较好的水泥地等硬地面,所述公共底座可以嵌置在地面上,其上表面与地面一样平,以减少对活动的妨碍。
为保障稳定性,相邻存车单元的支杆之间还可以设有辅助活动连接机构,所述辅助活动连接机构可以是四连杆机构。
为操作上的便利,可以将相邻多个存车单元支杆之间的辅助活动连接机构设置成同步联动的,由此使这个存车架的各存车单元分成了若干联动的存车单元组合。
所述存车单元可以包括用于放置自行车的槽形架,所处槽形架的槽宽d以能够顺利放入自行车车轮的最小宽度为宜,槽深h以大于车轮半径的1/4至小于车轮的1/2为宜,过小不利于自行车的稳定,过大会受到轮轴的妨碍。
所述支杆23连接在所述槽形架的下面,构成相应各存车单元的一部分,用于将槽形架支撑起来。
所述槽形架的底部22和两侧21可以采用板状结构,也可以采用框架结构。同一个槽形架的底部和两侧面可以都是板状结构,也可以都是框架结构,还可以部分是板状结构、部分是框架结构,或者采用板与框架的任意适宜的混合方式。
所述板状结构的底部和两侧可以分别由底板和侧板构成,并可设有用于安装所述底板或侧板的相应骨架;所述框架结构的底部和两侧可以分别由若干杆连接而成,例如由若干钢管相互焊接而成。
所述槽形架的底部一般应设有用于车轮前后定位的定位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能拓高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能拓高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44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