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黑的节能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710305673.8 | 申请日: | 200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9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谢东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合成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C1/48 | 分类号: | C09C1/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费碧华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黑 节能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黑的制造方法,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能耗低、设 备简化的新型碳黑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碳黑制造上,首先是以:适当含有氧气的气体(如:空气)、燃料(如: 天然气、燃油)、原料油及其他添加物为原料,送入反应器内,并在反应器内使 原料油经热转换成为碳黑及气相副产物。
再以水注入反应器中,使反应过程冷却降温至低于摄氏1093度以下,以停 止反应。另行将所生成且含有小于0.5微米碳黑颗粒的烟道气,输送进入一内部 具有能源回收装置的设备(如:空气预热器),使之冷却降温至约摄氏538度。再 经原料油预热器及二次急冷(COOLING TOWER)等其他装置,使烟道气在进入 主过滤集尘器前的温度降至约摄氏260度。且进入主过滤集尘器的烟道气温度 愈高,主过滤集尘器的使用寿命将会愈短。
其次,经主过滤集尘器,将主产物碳黑及副产物尾气予以分离,其中碳黑 的表面积范围是自8m2/gm至300m2/gm。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吸收 范围则从50cc/100g到200cc/100g。且燃烧反应所产生的尾气具有高水份含 量,湿热值范围则是介于50BTU/CF至150BTU/CF之间。有时这些气体会被 当作燃料使用,且燃烧产生的热可用于制造蒸汽的锅炉,或提供热量给旋转式 及流动式等型式的碳黑干燥器,供干燥碳黑之用或作为其他的用途。而且在许 多工厂中,产出的蒸汽可利用汽电共生设备,以产生电力。
然后,将主过滤集尘器收集的碳黑,凭借空气输送方式输送到制粒区,此 时碳黑是呈干燥松散的型态短暂储存在一储槽中。至此碳黑被送入制粒机中, 同时添加入适量的水及添加剂(如:糖蜜或木质素),而所形成的碳黑颗粒经机械 成型成直径约为1毫米或碳黑粒子104倍的碳黑颗粒,含水量的重量比在30%- 65%之间。随后将之导入一旋转式或流动床(FLUID BED)干燥器中,利用外界提 供的热能将水份去除,而含有蒸发水份的气流,则由干燥器排出并加以过滤。 且湿碳黑颗粒去除水份所需的热量,正常是由尾气、天然气或燃油及空气在燃 烧炉中燃烧所提供,通常此热气流是在干燥筒及干燥器火箱(FIRE BOX)内循环, 此热气流或部份气流被用来将干燥器释出的水气送至第二过滤器(SECOND FLLTER)。
最后将由干燥器中干燥后的碳黑采用立式斗提机、螺旋输送机、皮带式或 气动式输送机等一系列的输送设备,输送至成品储槽中。且碳黑在由干燥器输 送至成品储槽的过程中,通常会经过筛网及磁性分离机,过滤杂质及磁性物质, 以利储槽中的碳黑可进一步输送至包装设备。
然而,前述现有的碳黑制造方法,其不仅在冷却过程中的耗水量甚为可观, 且干燥过程中需利用燃烧废气、天然气或油料,以提供所需的热源,因此颇为 浪费能源,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明显存有待改进之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黑的节能制造方法, 是一种节约能源、减少耗水量,更可降低生产设备的工程及维修费用,进而降 低生产成本的碳黑节能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黑的节能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下列步骤:
a.将碳氢原料油注入反应器内;
b.将碳氢原料油在反应器内进行不完全燃烧,以形成含有碳黑粒子及可燃 烧气体的烟道气产物;
c.将含有碳黑粒子及可燃烧气体的烟道气予以急骤冷却,以终止反应;
d.使烟道气经过一集尘设备,以收集一部分的碳黑粒子;
e.再将含有碳黑粒子及可燃烧气体的烟道气分流成两道;
f.分流后其中一道烟道气在低于主过滤集尘器操作上限温度的温度下,将 碳黑粒子与副产物尾气分离;
g.将分离后的碳黑粒子输送至制粒区,与水混合,以制成湿碳黑颗粒;
h.将湿碳黑颗粒与分流出的另一道烟道气进行表面直接接触,以干燥湿碳 黑颗粒,而制作出碳黑。
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烟道气分流后,每道烟道气的温度至少在摄氏370度 以上。
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干燥湿碳黑颗粒用的烟道气然后回流到主过滤集尘器 内,以供回收碳黑粒子。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合成橡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合成橡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67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