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震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5854.0 | 申请日: | 2004-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今村谦二;星野茂;吉野公则;近藤英男;中野淳一;伊达宏昭;中西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江立;柴智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装置 | ||
1.一种车辆用吸震转向装置,它包括:
转向柱(5;301),该转向柱要固定在车辆车身的一部分上使得所述转向柱在车辆碰撞时在车辆乘员发生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可从车辆车身分离并可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所述转向柱和所述车辆车身的所述部分中的一个包括安装部(45;611),而所述转向柱和所述部分中的另一个包括保持部(131a;638);及
要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上的冲击能吸收件(171;610;710),该冲击能吸收件包括可与所述保持部接合的接合部(171b;610b;710b),在所述接合部由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持部的相对移动而与所述保持部接合之前,所述接合部和所述保持部彼此隔开预定的自由运行距离(L2),所述冲击能吸收件可在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保持部进入接合之后所述转向柱沿车辆前进方向移动时变形,从而所述冲击能吸收件吸收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能;
所述吸震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在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持部的相对移动期间选择性地允许或阻止所述冲击能吸收件的所述接合部与所述保持部之间的接合的接合调节机构(180;190;200;6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调节机构(180;190;200)包括可在允许所述接合部(171b)和所述保持部(131a)之间接合的第一位置与阻止所述接合的第二位置之间操作的执行器(182;192;2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调节机构(180;190;200)被配置成:当所述接合部(171b)与所述保持部(131a)进入接合时,要由所述冲击能吸收件(171)的变形产生的冲击能吸收载荷不作用在所述执行器(182;192;2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调节机构(180;190;200)可根据被设置用于检测车辆或车辆乘员状态的传感器(185)的输出来允许或阻止所述接合部(171b)与所述保持部(131a)之间的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调节机构(604)包括用于使所述保持部(638)的移动量与车辆碰撞时施加在车辆车身上的冲击大小对应的机构,以及当所述保持部的移动量大于预定阈值时用于允许所述接合部(610b;710b)与所述保持部之间的接合的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使所述保持部(638)的移动量与所述冲击大小对应的所述机构被配置成通过利用所述保持部的惯性质量使所述保持部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震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能吸收件(171;610)是具有形成为所述接合部(171b;610b;710b)的端部的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585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