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环形阀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6153.9 | 申请日: | 200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5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B·施皮格尔;M·泰斯托里;P·施泰因吕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贺尔碧格压缩机技术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39/10 | 分类号: | F04B39/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志刚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环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环形阀,包括一个阀座、一个阀开度限位器、多个布置于阀座和阀开度限位器之间可来回运动的同心密封环,这些密封环与阀座密封地共同作用,以及包括在阀座上沿径向和圆周方向分布设置的多个环导向凸起,这些环导向凸起沿轴向凸出于阀座,用于在径向和轴向对密封环进行导向;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制造、修整(Nachbearbeiten)所述环形阀的阀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环形阀(尤其是用于压缩机中的环形阀)的阀元件既可以设计成具有一排环形孔的阀板,也可以由若干独立的同心密封环构成。已知当使用同心密封环时,还要使用一个同步板,同步板紧贴于密封环上,并且可使其与密封环共同运动,以便同步、阻尼各个密封环的环开启运动。密封环和同步板此时共同构成阀元件,但密封环和同步板仅以松弛方式相互紧贴在一起。一方面可以通过同步板的自重实现同步板的阻尼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给同步板弹性加载。这种包含同步板的设计构造还具有以下优点,即,可以选择大而坚实的弹簧,可将弹簧安置于同步板的结点上,同步板由沿圆周方向分布的孔和径向接片构成。例如,由AT 391 928 B或EP 345 245 A2已知这种环形阀。此外还可以在环形阀中设计一个自身的阻尼板,如EP 345 245 A2中所介绍的一样。但这种阻尼板与密封元件相独立,并且与密封元件相隔一定间距布置,其作用仅在于:在阀开启一定程度后,主要通过自重来进一步抑制环开启运动。
但使用同步板也有缺点,即通常位于开度限位器一侧的导向装置必须穿过同步板,以保证对环进行导向,早先的环形阀就是如此。这种位于开度限位器一侧且穿过同步板的导向装置一方面可能会严重削弱同步板。另一方面对阀的流动横截面以及效率均有明显不利的影响。尤其对于高性能阀而言,根本不允许存在此类影响。除此之外,高负荷阀还要求能够对密封环进行更好、更精确的导向,否则可能会导致密封环出现不能允许的横向运动,从而引起必须避免的磨损增大现象。可通过将环导向凸起定位于阀座上的方式来规避这一问题,早先的阀构造所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在维修车间对阀座进行修整时,这种将环导向装置定位于阀座上的方式也会给环形阀的维护和检修带来很大问题,因为只能使用高成本的铣削加工方式而无法通过简单车削的方式对密封环导向装置之间的面进行修整。对密封面进行修整时(例如通过车削密封面),同样也要对这些面进行修整(因为无法通过阀行程进行适当补偿),否则密封面之间留下的接片可能会对气体介质的流出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阀行程在毫米范围内,则阀座上密封环和密封面之间的间隙本身已非常小,它会使流过阀的流体敏感地受到干扰。因此尽管这些阀具有这些可能的优点,但由于修整成本较高,所以迄今为止并未得到应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就在于,对开头所述类型的环形阀进行进一步改进,使得能够以非常简单且对环形阀作用可靠的方式,在维护和检修过程中对此类环形阀的阀座进行修整。
该任务按本发明如下加以解决,即在两个位于相同半径上的环导向凸起之间在阀座中设置一个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凹槽。通过该凹槽可保证,在沿圆周方向对密封面进行修整(例如通过车削)时,至少在两个相邻密封面之间的凹槽区域内不会留有多余的接片,因此不会影响到流体的流出。这种凹槽使得能够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进行修整,因为不再需要为此在环导向凸起之间以高成本的铣削方式进行加工。唯有如此,才能以简单方式对阀座进行修整,从而能够较为经济地应用这种环形阀。
凹槽最好连贯地设置在两个沿圆周方向相邻的环导向凸起之间,因为这样就不会在环导向凸起之间的任何范围内留下多余的接片,这非常有利于流体流出。若使凹槽在阀座的两个相邻密封面之间沿径向呈连贯构造,也同样有益。
如果在一个环导向凸起上在向阀座过渡的区域内设置一个侧凹槽,就可使密封面的修整变得很简单。
附图说明
以下将根据附图1和4所示的有益设计示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些示意图。其中: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环形阀的剖视图,
图2所示为该环形阀的分解图,
图3所示为阀座的细节示意图,以及
图4所示为阀座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贺尔碧格压缩机技术控股有限公司,未经贺尔碧格压缩机技术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61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