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加氢处理不洁原料的研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7537.2 | 申请日: | 200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7426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01 |
发明(设计)人: | 理查德·F·鲍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G01N31/10;C40B30/08;C40B6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浦东新区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 加氢 处理 不洁 原料 研究 方法 | ||
1.一种研究用于工业规模平推流催化工艺及反应器系统中的加氢处理不洁原料的运行参数的方法,其包括:
a)设置第一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多级串联平推流反应器,其至少为三级串联反应器,于所述第一复合多级反应器中的第一级反应器的入口处向其内输入具有选定分压的不洁原料和氢气以移除所述不洁原料中杂环分子中的杂原子;所述第一复合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包括能够催化通过氢气移除所述杂环分子中的杂原子的催化剂颗粒,所述移除不洁原料中杂环分子中的杂原子是在选定的一组温度、压力、反应物流速和反应产物流速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所述实验室规模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中的催化剂具有选定的特性;
b)对所述复合多级反应器中的每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进行采样;
c)测量所述不洁原料中杂环分子的浓度及每一级反应器排出物中杂环分子、中间体、最终产物和副产物的浓度;
d)在选定的不同的所述操作条件下和/或在选定的不同的催化剂特性下重复步骤a)到c);
e)利用在一次杂原子移除操作中测量所得的结果来选择在后续杂原子移除操作中的催化剂床层的特性和运行参数以提高所述试验室规模平推流反应器的产率和选择性。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中包括测量每一级反应器排出物中硫醇、胺和醇。
3.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f)设置第二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多级串联平推流反应器,于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中的第一级反应器的入口处向其内输入具有选定分压的来自所述第一多级反应器的最后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及氢气,以使所述排出物中的多核芳香烃分子饱和;所述第二复合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包括能够催化通过氢气使输入到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的第一级反应器中的排出物中的多核芳香烃分子饱和的催化剂颗粒;所述使排出物中的多核芳香烃分子饱和的操作是在选定的一组温度、压力、反应物流速和反应产物流速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所述第二实验室规模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中的催化剂具有选定的特性;
g)对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进行采样;
h)测量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中由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和副产物的浓度;
i)在选定的不同的所述操作条件下和/或在选定的不同的催化剂特性下重复步骤f)到h);和
j)利用在一次多核芳香烃分子饱和操作中测量所得的结果来选择在后续多核芳香烃分子饱和操作中的催化剂床层的特性和运行参数以提高所述第二实验室规模平推流反应器的产率和选择性。
4.一种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k)设置第三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多级串联平推流反应器,于所述第三多级反应器中的第一级反应器的入口处向其内输入具有选定分压的来自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的最后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及氢气,以使来自所述第二多级反应器的排出物中的环状分子内的碳碳键断开;所述第三复合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包括能够催化通过氢气使输入到所述第三多级反应器的第一级反应器中的排出物中的环状分子的碳碳键断开的催化剂颗粒;所述使排出物中的碳碳键断开的操作是在选定的一组温度、压力、反应物流速和反应产物流速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所述第三实验室规模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床层中的催化剂具有选定的特性;
l)对所述第三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进行采样;
m)测量所述第三多级反应器的每一级反应器的排出物中由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和副产物的浓度;
n)在选定的不同的所述操作条件下和/或在选定的不同的催化剂特性下重复步骤k)到m);和
o)利用在一次碳碳键断开的操作中测量所得的结果来选择在后续碳碳键断开的操作中的催化剂床层的特性和运行参数以提高所述第三实验室规模平推流反应器的产率和选择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亚申科技研发中心(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7537.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