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关闭式输液管无效
申请号: | 200710308056.3 | 申请日: | 2007-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2431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23 |
发明(设计)人: | 方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5/175 | 分类号: | A61M5/175;A61M5/40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兵;袁木棋 |
地址: | 310014***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关闭 输液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液管,尤其涉及一种输液完成时可自动关闭的输液管。
(二)技术背景
目前,在临床医学中广泛使用的传统的输液管(即墨菲斯管),在使用时需要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液位,防止输液完成后血液回流。这种传统的输液管存在使用不便、增加医护人员劳动强度的不足。中国专利200620095611.X公开了“带浮球阀门的输液管”,其滴液斗的底部呈锥形,滴液斗内装有浮球,浮球的球面与锥形斗的锥面相切,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防止输液完成后血液回流,但由于浮球与锥形斗的锥面之间仅为线接触,密封性不好,当输液管晃动或倾斜时,血液仍有可能从浮球与锥面之间出现的空隙处回流进管体内,使用安全性不高。
中国专利200610035095.6披露的“自动平衡浮子式安全输液管”,包括管体,管体内设有水平隔板,隔板的外缘与管体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在隔板的中部设有通孔,在通孔内设有连杆,在连杆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之间设有液体通道;在隔板上部的连杆端部设有球形连接头,球形连接头上套有软质封闭帽;在隔板下部的连杆端部连接有浮子;所述的软质封闭帽的下表面与隔板的上表面之间接触密封。这种输液管也可实现输液完成时自动关闭的功能,但是结构偏复杂,成本偏高,而由于输液管为一次性用品,使用完后即废弃,偏高的使用成本对于其推广使用很不利。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现有的可自动关闭的输液管密封性不好、使用安全性不高、结构复杂、成本偏高的不足,提出一种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自动关闭式输液管。
一种自动关闭式输液管,包括管囊,管囊下端连接输液细管,所述管囊的下端呈锥形,管囊内设有锥形塞,所述的锥形塞与管囊的下端液密封配合,所述的锥形塞通过引线连接浮子,所述浮子的密度小于输液管内的液体。
进一步,所述的锥形塞底端连接引导柄,所述的引导柄位于所述的输液细管内。
进一步,所述的浮子为浮球。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为:在刚开始输液时,浮球停靠在椎形塞上,引线自然弯曲,流通口封闭;随着管囊内液体的累积,液面逐渐升高,浮球跟随液面的上升而逐渐升高,直至引线被拉直,此为临界高度,若液面再上升,浮球也跟着上升,并通过引线将轻质锥形塞拉起,流通口开通,正常输液;当管囊内液体逐渐减少直至下降到临界高度时,锥形塞刚好下降到管囊的底部,流通口关闭,输液停止。锥形塞底端的引导柄可起到引导上升和下降的方向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表现在:(1)密封性好、使用安全性高;(2)结构简单、制造简便、成本低廉;(3)输液完成时可自动关闭,避免血液回流。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一种自动关闭式输液管,包括管囊1,管囊1下端连接输液细管2,所述管囊1的下端呈锥形,管囊1内设有锥形塞3,所述的锥形塞3与管囊1的下端液密封配合,所述的锥形塞3通过引线4连接浮子5,所述浮子5的密度小于输液管内的液体。所述的浮子5为浮球。
在刚开始输液时,浮球5停靠在椎形塞3上,引线4自然弯曲,流通口封闭;随着管囊1内液体的累积,液面逐渐升高,浮球5跟随液面的上升而逐渐升高,直至引线4被拉直,此为临界高度,若液面再上升,浮球5也跟着上升,并通过引线4将轻质锥形塞3拉起,流通口开通,正常输液;当输液瓶(袋)内液体全部流出后,管囊1内液面逐渐下降,浮球5和锥形塞3也跟着下降,当液面下降到临界高度时,锥形塞3刚好下降到管囊1的底部,流通口关闭,输液停止。由于流通口关闭,故血液不会回流,使用安全可靠。另外,由于锥形塞与管囊下端的锥面之间为面接触,故密封性好,即使输液管出现晃动或者倾斜时仍然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使用更加安全可靠。
实施例二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锥形塞3底端连接有引导柄6,引导柄6位于所述的输液细管2内。引导柄6可起到引导锥形塞3上升和下降的方向的作用。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现方式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103080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