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热风与红外线复合的回焊炉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0228.6 | 申请日: | 2007-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812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12 |
发明(设计)人: | 黄庆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昇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04 | 分类号: | B23K3/04;B23K1/012;B23K1/005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热风 红外线 复合 回焊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锡球数组构装(BGA)制程,特别是指一种具有热风与红外线复合的回焊炉。
背景技术
随着封装制程技术与材料的进步,电子组件与电路板的接合方式,主要可以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引脚插入型(Pin Through Hole,简称PTH,也称为插件型),另一类是表面黏着型(Surface Mount Technology,简称SMT)两大类,以引脚分布形态区分,有单边引脚、双边引脚、四边引脚与底部引脚等四种。再者,由于产品缩小化、功能提升的需求与制程技术的进步,构装的形貌与内部结构也有许多不同的变化,例如:可将自底部伸出的引脚以锡球(Solder Ball)取代而成为球格式构装(Ball Grid Array,简称BGA,也称为锡球数组构装或锡脚封装体)。
而前述的BGA构装技术,便是现今最先进、最流行的封装技术之一,它已经在笔记型计算机的内存、主机板芯片组等大规模整合电路的封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BGA构装技术是具有很多优势,第一优势就是体积小,而追求“更小,更轻便”,一直是电子业界的一贯目标,封装体积的不断减小带来了芯片总体积的减小,从而实现了在相同体积下装入更多芯片;第二优势就是多功能、高性能、高可靠性。
又,电子组件与电路板在锡球数组构装(BGA)制程中,是必须经过回焊炉的加热,然而,现有的回焊炉加热仅是利用其上的热风产生器,进行对焊接区上的待焊物(如:印刷电路板上的电子组件)加热;但是,在实际效果上着实存在有以下的缺失:
一、由于构装引脚的细微化、薄形化,故通过热风产生器的加热,仅能对锡球的上下表面局部加热,而无法使锡球达到均匀加热的效果,因此,引脚无法形成有效的黏合。
二、由于仅通过热风产生器的加热,无法降低热阻,导致黏合的无效,造成构装引脚的接合失败率相对提高,同时接点的可靠度也较低,产品明显失去竞争力。
所以,本案实用新型设计人在感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上,唯有不断地实用新型出独特且具创新效果的产品,实在非常的重要;且在所述的类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特色才是厂商取胜的道,故,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脱颖而出,以提升业者在所述的类产品中的竞争实力,即为本案申请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热风与红外线复合的回焊炉,可使待焊物获得优质的焊接点(同一加热温区的热源为热风和红外线混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有热风与红外线复合的回焊炉,是一种在锡球数组构装制程中用的回焊炉,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一炉腔;一输送机构,是设置在炉腔内的焊接温度区,用以输送位于其上的待焊物;复数热风产生器,是分别可调控并设置在炉腔内输送机构的上方一定距离处;复数红外线辐射源,是分别可调控并设置在炉腔内输送机构的上方一定距离处;复数热风发热源,是分别设置在炉腔内输送机构的上方与下方一定距离处。
较佳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附加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的热风产生器与红外线辐射源,是进一步地分别可调控并设置在炉腔内输送机构的下方一定距离处。
所述的热风产生器与红外线辐射源,为一彼此相邻的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
一、通过热风产生器并用红外线辐射源的复合加热,有效使待焊物构装引脚上的锡球达到均匀加热、形成有效的黏合。
二、通过热风产生器并用红外线辐射源的复合加热,有效降低热阻,使接合成功率提高,同时接点的可靠度也提高,故可有效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回焊炉的实施例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回焊炉的热风与红外线辐射源复合加热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回焊炉;11、炉腔;14、红外线辐射源;12、输送机构;15、热风发热源;13、热风产生器;2、待焊物。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昇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昇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0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