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1240.9 | 申请日: | 200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12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2 |
发明(设计)人: | 洪进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进富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H05K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月玲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磁 干扰 遮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尤指一种可覆盖于芯片、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外部,用以防止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防止电磁波干扰(EMI)影响到电子装置(如手机、PDA及计算机等)的电路板上的芯片、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的运作,公知已有一种用以防止电磁干扰的遮蔽罩,该遮蔽罩能覆盖于一安装在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外部,从而可借该遮蔽罩提供电磁波遮蔽效果。
但是,上述的遮蔽罩必需利用SMT制程焊接在电路板上,因此遮蔽罩适用材料受到限制,需使用具有焊接性的材料,材料成本较高。再者,当电子元件需要维修时,必需将遮蔽罩顶部的盖板向上掀起撕离,维修后则需利用另外设置的上盖来回复遮蔽状态,也会造成成本的增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遮蔽罩适用材料广泛,可降低材料成本,且遮蔽罩打开后,很容易的即可回复遮蔽状态,不需另外设置上盖回复遮蔽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的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遮蔽罩安装较为简单容易,平整度佳,且不受限于机壳形状及结构变化,具有较佳的适用性。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的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设置于电子装置内,该电子装置具有机壳、设置于该机壳内的电路板及设置于该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该遮蔽装置包括:一中板,其设置于该电子装置内;一遮蔽罩,其设置于该中板上,该遮蔽罩覆盖于该电子元件外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遮蔽罩不需焊接在电路板上,遮蔽罩适用材料广泛,可降低材料成本,且当电子元件需要维修时,只需将中板与电路板分离,遮蔽罩即可呈现打开的状态,维修后只需将中板固定于电子装置内,即可使遮蔽罩覆盖于电子元件外部回复遮蔽状态,不需另外设置上盖回复遮蔽状态。另,遮蔽罩利用中板设置于电子装置内,安装较为简单容易,平整度佳,且不受限于机壳形状及结构变化,具有较佳的适用性。
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遮蔽罩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
1 中板
11 固定孔 12 连接件
2 遮蔽罩
21 顶板 22 侧板
23 容置空间 24 凸耳
25 连接孔
3 弹性单元
31 胶体 32 弹片
33 弹片 34 凸点
35 弹性体
4 机壳
41 上壳 42 下壳
5 电路板
6 电子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的防电磁干扰的遮蔽装置,设置于电子装置内,其设置数量并不限定。该电子装置具有一机壳4、一设置于该机壳4内的电路板5及一设置于电路板5上的电子元件6,该机壳4包含有一上壳41及一下壳42,该上壳41及下壳42利用卡接或螺锁等方式予以组合或打开。该遮蔽装置包括一中板1、一遮蔽罩2及一弹性单元3,其中该中板1为一金属、塑料或其它材质制成的板体,该中板1也可称为内板,其形状并不限定。该中板1边缘设有多数个固定孔11,以便利用螺丝锁固等方式适当的固定于电子装置内部,该中板1可锁固于电路板5或机壳4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进富,未经洪进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124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