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离心泵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1461.6 | 申请日: | 200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35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里卡多·阿巴卡·梅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尔科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9/42 | 分类号: | F04D29/42;F04D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学东 |
地址: | 智利圣*** | 国省代码: | 智利;CL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心泵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诸如包括离心渣浆泵的离心泵等泵,还涉及一种处理其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离心渣浆泵被用于各种工业处理中,尤其用于矿石处理工艺中的碾碎和磨粒分级阶段。
矿石渣浆的高磨损性使得与渣浆接触的泵的那些部件磨损很大,这需要对渣浆泵进行频繁的维修。
在铜矿的处理工艺中,渣浆泵每小时通常处理大约2,000公吨矿石,包括大约20公吨的含铜量。
根据渣浆泵的大小和重量,从12公吨到30公吨,其更换需要花费8到16小时,因此每次更换造成至少150到300公吨铜的产量损失。
发明内容
因此,在渣浆泵的设计和开发中进行了改进,以便延长维修之间的泵的运转时间。常见的解决方案之一是采用金属的或弹性的耗费内衬来保护泵壳。
然而,在本领域,还没有用来减少更换渣浆泵所花费的时间周期的技术方案,这正是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离心泵设有固定机构,该机构可将叶轮固定或放离于泵体。具体说就是,离心泵包括固定在泵壳上的固定机构和一个使固定机构产生位移的拉紧与松开系统,当拉紧与松开系统拉紧时,可使叶轮固定在壳体内的中心位置,反之,叶轮可在泵体内自由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叶轮固定机构,可以不从连轴器上分离驱动轴来取下离心泵的过流件。因此,就不需要轴的重新对准。显然,本发明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不具有耗费衬板的渣浆泵的剖面正视图,和
图1b是该泵前面的正视图。
图2a是具有耗费衬板的渣浆泵的剖面正视图,和
图2b是该同一泵前面的正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的渣浆泵的剖面正视图。
图3b是该同一泵前面的正视图。
图3c是本发明的目的的叶轮固定机构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正视图。
图3d是与泵前面相应的固定机构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轴向正视图。
图3e是与泵后面相应的示图。
接下来将根据这些附图来描述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和1b所示,不具有衬板的渣浆泵包括采用螺栓17与底盘座1连接的托架2。将底盘座1紧固到地面。托架2支撑渣浆泵,该渣浆泵由泵壳3或者本领域的“过流件”和具有扭矩释放机构27的旋转驱动轴14构成,其中,轴14通过连轴器15与轴16的推进系统连接。过流件3包括由泵壳前表面4a和泵壳后表面4b两个元件形成的金属泵壳。两个面通过螺栓10彼此连接。前表面4a采用螺栓8与入口或吸入管6连接。过流件通过位于后表面4b的螺栓13固定到托架2。在过流件的里面,是拧到轴14上的叶轮5。泥浆在由旋转的叶轮5产生的吸力的情况下进入入口管6,并经过由螺栓9与渣浆泵连接的出口管7从泵排出。
具有耗费衬板的泵与前述泵不同,因为,泵壳面4a和4b的内表面具有如图2a所示的覆盖板或衬板18a和18b。
由于泵的重量,处理泵需要使用起重机,其中泵的重量取决于包括托架2的泵的大小,在12公吨到30公吨之间变化,因此,过流件包括具有孔(orifice)12的法兰11,例如位于泵壳表面4a和4b的外侧的法兰。
泵的高速旋转需要轴14、16和叶轮15之间的精确对准。
目前,离心渣浆泵的维修以两种方式进行:
完全更换泵;
通过原地拆除来更换泵衬板和叶轮。
完全更换泵
完全更换泵需要以下工艺:
1.通过分别取下螺栓8和9来将吸入管6和排出管7与泵断开。
2.断开连轴器15使轴14与驱动轴16分离。
3.取下将整个泵装配连接到其底盘座1的螺栓17。
4.采用起重机将整个泵装配从泵的位置挪开并将整个泵装配运送到维护的修理厂。
5.采用起重机将新的整个泵装配运送到泵的位置。
6.采用螺栓17来将整个泵装配连接到底盘座1。
7.连接连轴器15使泵轴14与驱动轴16接合。
8.执行轴14和16的对准。
9.分别采用螺栓8和9来将吸入管6和排出管7与泵连接。
该工艺存在以下缺点:
1.整个泵装配2包括图中未示出的整个机械系统、轴承机架、填函科和润滑油,还包括轴14,这意味着较大的投资成本。
2.考虑到整个泵装配,要处理的重量是大约12到30公吨,其中4到10公吨是支架的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尔科公司,未经沃尔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14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