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握把套固定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1615.1 | 申请日: | 200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273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赖庆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维克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26 | 分类号: | B62K21/26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林松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固定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一种自行车构件有关,更详而言之,特别是指一种可提高自行车握把套与车把手彼此间迫紧力的固定构造。
背景技术
按,一般自行车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车把手上会穿套固定可供骑乘者握持的握把套,该握把套区分有软质握把套与硬质握把套,该软质握把套整体均由软质塑胶材料所制成,并紧配于车把手上,这些不需藉助任何束紧构件的软质握把套缺点甚多,故非本实用新型讨论范畴,至于该硬质握把套主要是由一硬质塑胶内壳外部包覆一软质塑胶外壳所组成,且为将该硬质塑胶内壳固定于车把手上,以防止打滑旋转,通常会利用各种束紧构件束紧固定自由端,如美国专利号码第6,263,759B1号的专利案,即明白地揭示了一种握把套的固定构造,其是利用硬质塑胶内壳自由端从内表面径向延伸的纵向突起,以及利用金属环箍内表面上相对形成的突起接收凹槽彼此间相互嵌置,使金属环箍上的锁固螺栓旋紧时,可将硬质塑胶内壳迫紧固定于车把手上。
惟,一般金属表面与金属表面间具有较大摩擦阻力,塑胶表面与金属表面间的摩擦阻力较小,因此,上述美国专利案的硬质塑胶内壳自由端上从内表面延伸的突起,以及金属环箍上成型于内表面的突起接收凹槽,两者所构成的嵌置构造,将使金属环箍内表面与车把手外表面间属于金属表面间的接触摩擦面积减少,而减弱金属环箍与车把手彼此间的束紧力,纵使其刻意将突起接收凹槽设为非贯穿形态,企图来提高金属表面间的接触摩擦面积,但实际上却仍嫌不足,特别是应用于激烈运动或竞赛时,或许,可再藉由增加金属环箍内表面的宽度来弥补,但也相对增加了重量与材料成本,并影响整体美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握把套固定构造,金属束紧件的内环面可全面地接触迫紧车把手,使彼此间具有较大的接触摩擦面积,可提高金属束紧件的迫紧力。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握把套固定构造,能有效地限制硬质塑胶内壳转动,使握把套可被牢固定位。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握把套固定构造,包括有一硬质塑胶内壳、一软质塑胶外壳、至少一金属束紧件,以及至少一锁固螺栓;该硬质塑胶内壳自由端的环状端面上突设有至少一弧形定位凸块,而与圆形开口相隔有一第一径向宽度,该金属束紧件相对侧的环状端面上则相对凹设有至少一弧形定位凹槽,并与内环面相隔有大致等于第一径向宽度的第二径向宽度,可用以容纳该弧形定位凸块呈嵌插定位状。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握把套固定构造,当锁固螺栓锁紧时,由于该金属束紧件的内环面可全面地接触迫紧车把手,使彼此间具有较大的接触摩擦面积,因此,可提高金属束紧件的迫紧力,同时有效地限制该硬质塑胶内壳转动,使握把套可被牢固定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外观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立体分解图,并显示有两个弧形定位凸块与一个弧形定位凹槽。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硬质塑胶内壳与软质塑胶外壳一自由端的侧视平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金属环箍侧视平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于环箍部位的纵向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后于环箍部位的纵向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后的横向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的外观组合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后于环箍部位的纵向剖面图,并显示有一个弧形定位凸块与一个弧形定位凹槽。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后于环箍部位的纵向剖面图,并显示有两个弧形定位凸块与两个弧形定位凹槽。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握把套的立体分解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握把套组合于车把手后于金属弧形夹块部位的纵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握把套固定构造,该握把套主要包括有一硬质塑胶内壳10、一软质塑胶外壳20、两金属束紧件及两锁固螺栓40;以下是针对上述组成构造逐一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维克车业有限公司,未经维克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16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纹楼宇对讲系统
- 下一篇:房屋建筑空气隔离外墙外保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