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3044.5 | 申请日: | 200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296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林美伶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美伶 |
主分类号: | B62B9/00 | 分类号: | B62B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婴儿 车座 框架 主架体 结合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婴儿车构造,特别是指一种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为提供襁褓婴儿或幼儿坐、卧的载具,父母或长者可以凭借推行婴儿车而省却背负或抱持的重量负荷,而便于偕子出游、散步、购物等活动,为提供亲子互动更为密切的婴幼儿用品。而当不使用时,为节省空间,目前一般现有的婴儿车多具有能够收折的机构与功能。
现有婴儿车通常具有一主架体,所述的主架体主要包括一前叉脚架、后叉脚架、扶手架等基本架构,然后搭配一座体框架,由于主架体各个分架在设计上能够相互凭借枢转的关节而形成收合。虽有设计者将座体框架也设计为一个相对于主架体枢转的设计,例如中国台湾地区公告第M265297的“婴儿车收折构造”。虽然此案在收合上能够达到一个整体配置与收合良好的设计。然而,由于所述的枢转结构在设计上较为繁复。且所述的座体框架考虑在于收合,对于一般的父母而言,婴儿车的座体框架主要为一环向的框围,由于攸关婴幼儿的安全,因此在收合上应以机构较为简单的设计。
因此,且包括前案与一般背景技术需要一种能够快速取下与装设座体框架的设计。从而,应有一种针对所述的座体框架与主架体快速拆装的构造以符合不同的需求,因此大多会以“卡榫”的型态为结合的主要构造,然而在卡榫的结合状态中,虽然在弹性勾掣上可以达到结合的效果,然而大多忽略对于卡榫与被勾掣组件间的紧密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背景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较为简便的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的构造,以令弹性卡榫与卡制缘紧迫卡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所述的座体框架的二对称位置各设置有一插杆分别与所述的主架体的二对称位置设置的一承杆形成活动性的结合,座体框架的各插杆与主架体的承杆各设一对应的弹性卡榫与卡制缘,且主架体的承杆设一中空孔道以容许插杆插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空孔道内部对应承杆的底部设一弹性元件。
较佳的,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附加以下技术特征:
主架体的承杆包括一中空外管,所述的中空外管内部设一中空衬管,所述的中空衬管对应所述的弹性卡榫设一第一内孔,且所述的第一内孔设一可卡制弹性卡榫的卡制缘;所述的中空外管对应第一内孔设一外孔,且所述的外孔内部设一压制组件,以对应弹性卡榫形成压制而解脱卡制缘的卡制。
所述的中空衬管的顶部设一凹槽,另设一垫片,所述的垫片一侧形成对应凹槽的底部槽缘以及第一内孔的顶缘的上、下凸缘,凭借上、下凸缘分别以垫片的材质弹性对于凹槽的底部槽缘以及第一内孔的顶缘形成抓着。
所述的弹性组件设置在所述的中空衬管内部的中空孔道内。
所述的中空衬管的第一内孔对应侧设一第二内孔,且中空外管对应第二内孔设一弹性压制片。
所述的弹性组件顶部设一抵接片。
所述的弹性组件为弹簧或簧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令弹性卡榫与卡制缘卡合更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在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按压状态作动平面剖视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按压状态作动平面剖视二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按压状态作动平面剖视三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座体框架;11-插杆;111-弹性卡榫;2-主架体;21-承杆;22-中空外管;221-外孔;222-压制组件;223-弹性压制片;224-连结片;23-中空衬管;231-第一内孔;232-卡制缘;233-凹槽;234-垫片;235-上凸缘;236-下凸缘;237-第二内孔;24-弹性组件;241-抵接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凭借图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点以及实施例,使贵审查人员对于本实用新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包括:
一座体框架1:(配合图2、图3所示)二对称位置各设置一插杆11与主架体2的二对称位置各设一承杆21形成活动性的结合,座体框架1的各插杆11的侧边设一弹性卡榫1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美伶,未经林美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304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切换输入输出设备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吸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