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反渗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4117.2 | 申请日: | 2007-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29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仲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仲元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4011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渗式 生活 污水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污水的设备,特别是一种反渗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号ZL200520072787.9公开了一种化粪池污水再利用装置,其技术要点是由沉淀池、进水管、中心管道、盖板、凹凸棒污水处理剂、高压气泵、水泵和泥浆泵组成。在原有化粪池附近建沉淀池,当化粪池污水进入沉淀池后,加入凹凸棒污水处理剂,污水不断产生絮凝,达到了吸附、除臭、脱色和净化污水的目的,抽出沉淀池中净化后的水,经输水管道,用于浇灌蔬菜、草坪、鲜花和树木等。其需要污水处理剂,间断性处理化粪池污水,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低,操作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便,能连续处理生活污水,污水处理效果好的反渗式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由如下方式来实现:边框内设有反渗水池,边框与反渗水池之间设有进水口,边框底部设有储泥槽,反渗水池通过支架固定在边框内,反渗水池底部设有松木板,松木板之间有空隙,松木板上面是木炭层,木炭层上面是沙层,反渗水池上端设有出水口,储泥槽上接有吸泥管。
所述的储泥槽上设有隔泥罩,隔泥罩与储泥槽之间有间隙。
所述的木炭层高10~50厘米,沙层高40~200厘米。
所述的进水口装有铁网。
所述的反渗水池侧边接有另一个反渗水池。
本实用新型利用木炭及沙层作反渗过滤生活污水,污水向上渗透过滤不会造成过滤层板结,能连续处理生活污水,污水处理能力强,具有结构简便、操作方便、成本低、污水处理效果好的特点,当污水处理过程中出现水质变异时,可将木炭及沙层冲洗干净后再使用。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特别适用于处理化粪池污水和洗车废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储泥槽1,隔泥罩2,支架3,松木板4,木炭层5,边框6,沙层7,反渗水池8,反渗水池8’,反渗水池8”,进水口9,吸泥管10,出水口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但其不代表为本实用新型的唯一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阅图1,边框6内设有反渗水池8,反渗水池8长10米,宽6米。边框6与反渗水池8之间设有进水口9,进水口9处装有铁网,用来隔除污水中的较大浮流物。边框6是用钢筋混凝土构建或用铁板、钢板等金属材料制成,边框6底部设有窝形的储泥槽1,储泥槽1上设有半圆形的隔泥罩2,储泥槽1与隔泥罩2之间有3~5厘米的间隙,污泥受渗透层的阻力和污泥自身的重力,污泥沉淀在储泥槽1内。储泥槽1上接有吸泥管10,吸泥管10上接有吸泥机,吸泥机通过吸泥管10抽取储泥槽1内的污泥,因储泥槽1内的污水较少,从而避免吸泥机吸取过多的污水。反渗水池8底部是松木板4,松木板4是用生松树开成的平板,松木板带有松脂,能经受污水长期浸泡而不腐烂,松木板4之间有空隙,便于污水通过。松木板4上面是木炭层5,木炭层5高50厘米,利用木炭的密度来吸附污水中的异味,以及木炭附吸力强的特性来吸附污水中的污秽物。木炭层5上面是沙层7,沙层7可以是河沙层或石英砂层,沙层7高200厘米,利用沙层的密度使污水变成清水。反渗水池8也是用钢筋混凝土构建或用铁板、钢板等金属材料制成,反渗水池8通过支架3固定在边框6内。反渗水池8上端一侧设有出水口11,由于污水进水速度快,反渗速度慢,进水口9比出水口11高出30~40厘米为宜。
实施例二
请阅图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反渗水池8长6米,宽4米,木炭层5高20厘米,沙层7高80厘米,反渗水池8侧边接有另一个反渗水池8’,反渗水池8’的结构与反渗水池8的结构相同。这样,形成二级二次反渗过滤。
实施例三
请阅图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反渗水池8长4米,宽2米,木炭层5高10厘米,沙层7高40厘米,反渗水池8’侧边还接有一个反渗水池8”,反渗水池8”的结构也与反渗水池8的结构相同,这样,形成三级三次反渗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仲元,未经张仲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41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