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子蜡烛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4874.X | 申请日: | 2007-02-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74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赖奇石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奇石 |
主分类号: | F21S6/00 | 分类号: | F21S6/00;F21V8/00;F21V23/00;F21S10/06;F21V19/00;F21V35/00;F21V17/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云鹏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蜡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蜡烛。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与制造工艺的进步,电子式照明与装饰用发光装置不断推陈出新。基于安全性与实用性等因素的考虑,蜡烛的照明机能已被各式各样的电子式发光装置所取代。然而,多数现代人仍钟情于烛光所营造的特殊气氛,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市面上有利用电力驱动发光的电子蜡烛,用以仿制蜡烛的外型与发光机能。
上述仿制蜡烛的电子蜡烛,初期仅利用灯泡持续发光来取代烛火,演变至今,已利用时序控制驱动发光组件闪烁变化,以进一步模仿火光明暗状态。请参阅附图1,为现有技术电子蜡烛的结构示意图,此结构见于US 6981786专利案。如图所示,电子蜡烛10包括一发光组件11、二电池13以及一本体15,本体15包括了一透光部151、一烛身部153以及一烛台部155。烛身部153为一中空圆柱体,其上端与下端分别连接于透光部151以及烛台部155,烛身部153的中空区域用放置电池13。发光组件11设置于透光部151中。电子蜡烛10还包括若干未示于图1中的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连接于电池13,接受电池13所产生的直流电控制发光组件11发光。
然而,一般电子蜡烛要长时间地提供发光装饰效果,倘若利用电池作为电源,则必须经常更换电池,以维持驱动发光组件发光的电力。此外,利用直流电所产生的光线亮度通常相当有限。为此,提出本案以提高电子蜡烛的发光效果,并使电子蜡烛的设计概念更为丰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已知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由交流电驱动第一发光组件发射主要光线,并由交流电所转换的直流电驱动第二发光组件发射附加光线,效果更加稳定与丰富的电子蜡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包括电源端、第一发光模块、第二发光模块以及一光扩散组件。所述电源端输入一交流电。所述第一发光模块连接于所述电源端以输入交流电,所述第一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组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接受交流电的驱动发射主要光线。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电压转换单元以及第二发光组件。所述电压转换单元连接于所述电源端以输入交流电,所述电压转换单元将交流电转换为一直流电输出。所述第二发光组件接受直流电的驱动发射附加光线。所述光扩散组件为一透光体,所述第一发光组件以及所述第二发光组件分别所发射的主要光线和附加光线先入射到所述光扩散组件,再由所述光扩散组件将所述主要光线和附加光线揉合扩散射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模块包括一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产生一时序控制讯号,所述第二发光组件接受所述时序控制讯号的控制以闪烁发光。
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以交流电为电源,利用交流电驱动第一发光组件产生主要光线,并且,利用交流电所转换的直流电驱动第二发光组件产生附加光线,使得电子蜡烛产生独特的发光效果。与现有技术以电池作为电源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的发光效果较为稳定,同时,利用附加光线调和主要光线使电子蜡烛的设计概念更为丰富。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子蜡烛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蜡烛的系统方块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蜡烛一实施例的系统方块图;
图4为图3中实施例的电路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子蜡烛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图8为图7中较佳实施例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电子蜡烛的实施例。
附图中,零件的标注如下:
10、20、30、40、50:电子蜡烛
11:发光组件 13:电池
15:本体 151:透光部
153:烛身部 155:烛台部
21:电源端 23:第一发光模块
231:第一发光组件 25:第二发光模块
251:第二发光组件 2510:发光二极管
253:电压转换单元 255:驱动单元
31、41、51:光扩散组件 310、410、510:内壁
311:第一分隔部 313、513:发光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奇石,未经赖奇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48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