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针车面线自动打油器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6107.2 | 申请日: | 2007-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161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和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和建 |
主分类号: | D05B67/00 | 分类号: | D05B6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3905福建省漳***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车面线 自动 打油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车的结构,具体地说是指针车面线自动打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企业及个人针车用的面线在需要打油润滑时通常采用浸泡线法和油壶打油法。
浸泡线法即将整个线圈放进油盒浸泡,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线质的线圈无法浸泡,且很多线圈因换工序或订单完成而无法用完,浪费了很多润滑油;如果是反绒皮质的材料,刚浸泡过的线圈还需要放置5分钟以上的时间才可以用,否则容易使浸泡过的线圈外的油溅到材料上而使之报废。
油壶打油法即将润滑油直接打在线圈上,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一个线圈用完至少要打三至五次油,很浪费时间;而如果是油质线圈则会浪费很多油在纸质线圈上;用油壶打油也容易使面线受油不均而无法根除烂、断面线,使效率下降且材料也会因重针过而影响其美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车面线自动打油器,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打油效果不佳、浪费润滑油、浪费时间的缺点。
针车面线自动打油器,包括一油盒主体,该油盒主体内部设有过线架,该过线架的两端固定在油盒主体上端的内壁上;该过线架上挂设有油芯,该油芯两端通过连接绳连接有使油芯将面线向下压紧于过线架上的坠子;所述油盒主体侧壁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所述过线架挂设油芯的部位低于进线口和出线口。
所述油盒主体可活动地枢接有“U”型固定活动支架,该“U”型固定活动支架上设有枢轴,油盒主体上设有与该枢轴相适配的枢接孔;在油盒主体的下底面与“U”型固定活动支架的下底面之间设有吸油固定海绵体。
所述过线架从进线口到出线口方向上依次形成绕线部、挂设部,挂设部的水平位置低于绕线部,挂设部的水平位置低于进线口、出线口;所述油芯挂设于挂设部上。
前述过线架也可为一直杆,该直杆的水平位置低于进线口、出线口;所述油芯挂设于该直杆上。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一,采用“U”型固定活动支架,在机台翻倒维修倒转时油盒由于其重力作用仍然可垂直向下而无需将油盒取下;
二,油芯的设计可使润滑油快速均匀分布在面线上,而当针车面线停止使用时油芯又可被油芯底部的坠子重新拉回到油面下为下一次打油做准备;
三,可使面线用多少打多少油而不会使油浪费在不用的面线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针车时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一,参照图1,针车面线自动打油器,包括油盒主体1,该油盒主体1内部设有过线架4,该过线架4的两端固定在油盒主体1上端的内壁上;该油盒主体1侧壁设有进线口11和出线口12。
过线架4从进线口11到出线口12方向上依次形成绕线部41、挂设部42。挂设部42的水平位置低于绕线部41,挂设部42的水平位置低于进线口11、出线口12。
该挂设部42上挂设有油芯5,该油芯5两端通过连接绳8连接有使油芯5将面线向下压紧于挂设部42上的坠子6。
油盒主体1可活动地枢设有“U”型固定活动支架2,该“U”型固定活动支架2上设有枢轴21,油盒主体1上设有与该枢轴21相适配的枢接孔13。
在油盒主体1的下底面与“U”型固定活动支架2的下底面之间设有吸油固定海绵体3。
在针车翻倒维修时,只需取下吸油固定海绵体3,油盒主体1由于枢设有“U”型固定活动支架2,在其重力作用下仍然可垂直向下而无需将其取下,这种设计就极大地方便了针车的维修,减少了因拆卸油盒所带来的不便。同时由于采用了吸油固定海绵体3,在油盒意外漏油时可将漏出的油吸走而不会浪费。另外,油盒主体可采用“PS”材料制成,可方便及时了解油量情况。
在使用时,针车面线7从油盒主体1上的进线口11经过后在过线架4上的绕线部41上绕一圈后穿过挂设部42,从出线口12穿出。油面高度位于绕线部41和挂设部42之间。针车面线7由于绕过绕线部41上一圈而具有一定的阻力,使针车面线7更容易将油芯5提高一定高度以脱离油面;当针车停止工作时,油芯5由于坠子6的重力作用重新使油芯5挂于挂设部42上从而回到油面以下重新浸油,为下一次打油作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和建,未经杨和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61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构造物理模拟试验多方向加力装置
- 下一篇:太阳能吸热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