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开管式微流控芯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7010.3 | 申请日: | 200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39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付凤富;王伟;许雪琴;武丽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48 | 分类号: | G01N33/48;C12Q1/02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式微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分析化学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开管式微流控芯片。
背景技术
微全分析系统(micro total analysis system,μ-TAS),又称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或者微流控芯片是20世纪90年代瑞士Ciba-Geigy分析实验室的Widmer和Mann等共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以微机电加工技术(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MEMS)为技术支撑,以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微通道网络为结构特征,以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为目前主要应用对象,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把分析实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稀释、加样、反应、分离和检测等全部或部分转移到尽可能小的操作平台上,如方寸大小的芯片材料上。用于制作芯片的材料主要有单晶硅,无定性硅、玻璃、石英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等。目前,玻璃微流控芯片多是基片和盖片两片组成,制作过程复杂,而且键合环节很容易出现牛顿环而造成重复的键合,制作耗时,耗料,清洗管道很繁琐,也比较容易堵塞,并且在电化学检测中电极和芯片的出口位置很难对准,因此在实验中样品检测电流的重现性不好,基线稳定需要很长的时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开管式微流控芯片。该微流控芯片为单个基片,无盖片,制备工艺简单,无需键合,节省制作时间和制作材料,制备的微流控芯片清洗方便,不易堵塞,测定使用方便,测定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包括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芯片为单个基片,无盖片,所述基片上有微米级的作为进样和分离通道的沟状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显著优点是:
一:本实用新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为单个基片,无盖片,因此不需要进行键合,解决了玻璃微流控芯片制备工艺的复杂性,节省制作时间和制作材料。
二:本实用新型制备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清洗方便,也不容易堵塞,测定时工作电极与芯片的出口端比较容易对准,容易固定,使用方便,测定结果:基线稳定时间短,重现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开管式微流控芯片结构图。图中,A和B是两条微米级的凹槽,C为出口端,D为进样端。
图2为实施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检测器的联用检测装置的简易图。
图中:1---微流控芯片 2---样品池
3---缓冲液池 4---废液池
5---工作电极 6---检测池
7---分离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制备方法与已有的微流控芯片相同,只需要制备基片,不需要盖片。微流控芯片的原料为玻璃。
该开管式微流控芯片用于对微量多组分化学物质进行分离和测定。
结合附图2,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将开管式微流控芯片1平放,样品池2中的样品溶液和缓冲池3中的缓冲液进入分离管道7进行分离后进入检测池6进行检测,检测池6中还设置有工作电极5,废液则进入废液池4。
本实用新型的开管式微流控芯片与以往的微流控芯片测定原理和应用范围相同,在测定时只需平放即可。
实施例
开管式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检测器的联用。
此装置的基线稳定时间只平均需要40s,同样条件下封闭芯片的电化学检测基线稳定至少需要十几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01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级与无级结合式五轴变速箱
- 下一篇:多功能发电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