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7516.4 | 申请日: | 200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212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俊川 |
主分类号: | F23G5/46 | 分类号: | F23G5/4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04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焚烧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装置,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垃圾处理大都采用垃圾箱存放垃圾,再通过垃圾车统一收集运输到垃圾处理场进行焚烧或填埋处理。其缺点是垃圾箱或垃圾车中的垃圾发臭,会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良的影响,并且垃圾处理设备庞大,成本高昂。
中国专利200620113748.3号公开了一种热能垃圾处理机,由机体、前后出灰门和踏板组成,机体下部均匀分布相同尺寸的螺纹接口,安装由磁石电子能量转换器和转换控制阀门组成能量转换装置,机体顶部安装由气体处理槽体、炭化离子阀门、蒸汽出口和注水口组成气体处理装置和由进料杆、可拆卸的进料门组成的进料装置。
上述方案可就地处理垃圾,克服了垃圾放久发臭而影响人们健康、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设备成本高昂等缺点。焚烧产生的气体需经二次燃烧,使有害气体在800℃以上高温裂解,以达到排放标准。但是,上述垃圾处理机排出的气体未经二次燃烧,不符合这一要求,因而不能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垃圾处理机所排出的气体未经二次燃烧,达不到排放标准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包括一炉体,炉体内形成放置垃圾的炉腔,炉腔的上方设有进料门,侧壁底部设有出灰门;炉体侧壁底部设有对炉腔内的垃圾焚烧提供热能的能量转换装置;炉体的顶部设有排放气体处理槽,该排放气体处理槽与炉腔连通,并且,该排放气体处理槽设有排气烟囱;所述排放气体处理槽与炉腔之间设有鼓风机,所述排气烟囱设有对经过烟囱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的电热装置;所述炉腔的内周壁围设有蓄能板,在炉腔的内周壁与炉体外侧壁之间设有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所述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的电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鼓风机、电热装置的电源输入端。
前述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其能量转换装置为磁石电子能量转换装置。
前述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其烟囱倾斜设置。
前述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其烟囱由外至内依次为保温层、加热层和二次燃烧室,所述保温层由蓄能板形成,所述加热层为电热装置。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一,排气烟囱设有对经过烟囱的气体进行二次加热的电热装置,使有害气体在800℃以上高温裂解,以达到排放标准;二,排气烟囱的电热装置及排放气体处理槽与炉腔之间的鼓风机所需的电源来自炉体上的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无需外界电源,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参照图1,该垃圾焚烧处理装置包括一炉体1,炉体1内形成放置垃圾的炉腔10,炉腔10的上方设有进料门,侧壁底部设有出灰门,图中未视出进料门和出灰门的结构。炉体1侧壁底部设有对炉腔10内的垃圾焚烧提供热能的磁石电子能量转换装置5。炉体1的顶部设有排放气体处理槽2,该排放气体处理槽2与炉腔10连通,并且,该排放气体处理槽2设有排气烟囱4。排放气体处理槽2设有加水口21和炭化离子排出口22。以上部分为现有技术。
参照图1,排放气体处理槽2与炉腔10之间设有鼓风机3,用于引导炉腔10焚烧垃圾产生的烟气向排放气体处理槽2流动。排气烟囱4倾斜设置,该烟囱4由外至内依次为保温层41、加热层42和二次燃烧室40,所述保温层41由蓄能板形成,所述加热层42为电热装置。
炉腔10的内周壁101围设有蓄能板,在炉腔10的内周壁101与炉体1外侧壁之间设有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5,该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5的电输出端连接到所述鼓风机3、烟囱4加热层42的电热装置的电源输入端,为其供电。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5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详细说明。
可见,该垃圾焚烧处理装置排出的气体经二次燃烧,可达到排放标准,并且排气烟囱4的电热装置及排放气体处理槽2与炉腔10之间的鼓风机3所需的电源来自炉体1上的半导体温差发电装置5,无需外界电源,从而可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俊川,未经王俊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5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