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锁具及其钥匙的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07612.9 | 申请日: | 2007-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30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9 |
发明(设计)人: | 周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智勇 |
主分类号: | E05B71/00 | 分类号: | E05B71/00;E05B15/1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及其 钥匙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锁具及其钥匙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锁心因使用考量与成本考量无法将体积做大,相对的锁心变化亦极为有限,很容易被稍具开锁常识的窃贼所开启,例如摩托车,一般而言仅是一个简单的锁具,传统的摩托车锁具,如图1所示,由一U字型弯杆A以及一设有锁心的锁杆B所构成,其使用的方式乃是将该U字型弯杆A绕过轮胎,再将具有锁心的锁杆B卡持在U字型弯杆A的开口端,进而达到闭锁的状态;欲开锁时,则是利用一把传统的钥匙来开启。
惟,此传统的摩托车锁具,因为仅具有一锁心,对于一稍具开锁常识的窃贼而言,是非常容易破解的,造成摩托车或脚踏车的失窃率永远居高不下。
另外,由于摩托车种类的不同,因此在煞车部份即有分为鼓煞或碟煞,因而市面上即有一种专门用以锁住碟煞盘的碟煞锁,该碟煞锁仅仅利用一锁心来带动内部的锁杆,使该锁杆得以穿过碟煞盘上的穿孔,而达到闭锁的状态;但目前市面上的碟煞锁仍是利用一锁心来达到闭锁与开锁的效果,因此,对于稍具开锁常识的窃贼而言,仍是容易破解的。
爰是,要如何改善上述问题,即为本实用新型中所欲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安全的锁具及其钥匙的结构。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锁具,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锁心,安装于锁具上;至少一连动件,安装于锁具内部,并随锁心动作;
该连动件为一连杆。
各锁心尾端各设有一转动件,且各转动件上凸设有一凸块,而连杆上则设有与凸块数量相对应的槽孔。
连杆一端凸设有一卡掣块。
一种与上述的锁具相匹配的钥匙,该钥匙包含有一本体、一旋钮以及与锁心数量相同的钥匙片,本体内部设有连动机构,分别与旋钮及钥匙片连结,使旋钮及钥匙片产生相对运动,达到同时转动。
所述连动机构含有一主动轮以及至少两从动轮,该主动轮与旋钮连结,钥匙片分别连设于从动轮上,使旋钮及钥匙片产生相对运动。
本体由一主体以及一盖板所组成。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锁具主要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锁心,且各锁心呈并联,与一连杆连动,通过一具有可同时开启各锁心的钥匙,同时转动各个锁心,进而带动该连杆,实现开锁及闭锁的功能。
另本实用新型的钥匙,为一可以同时开启两个或两个以上锁心的钥匙,其主要通过单一的动作即可达到可开启各锁心的效果,借一连动机构分别与旋钮及各钥匙片连结,使其在转动旋钮时,即可同时带动各钥匙片产生同步的运动,进而同时开启各锁心。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习知摩托车专用锁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锁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摩托车专用锁具的立体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摩托车专用锁具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碟煞锁的立体示意图;
图6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碟煞锁的剖面动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双钥匙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A U字型弯杆 20 连杆
A1 卡掣槽 21 槽孔
B 锁杆 22 卡掣块
C 碟煞锁 30 钥匙
C1 缺口 31 本体
D 碟煞盘 311 主体
D1 孔洞 312 盖板
10 锁心 32 旋钮
11 转动件 33 钥匙片
12 凸块 34 连动机构
13 钥匙孔 341 主动轮
342 从动轮
具体实施方式
兹依附图及实施例将本实用新型结构特征及其它作用、目的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锁具可应用于任何锁具结构上,其主要包含有至少两锁心10、一连动件(本实施例中以一连杆20)为其实施例以及一具可同时开启至少两锁心的钥匙30,其中:
两锁心10为并联状态,各锁心10尾端处具有一转动件11,该转动件11尾端凸设有一凸块12,且各锁心10前端则具有可供钥匙插入的钥匙孔13。
连杆20,其上设置有与锁心10数量相同的槽孔21,使各锁心10尾端的转动件11上的凸块12得以容设于该槽孔2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智勇,未经周智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6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速度产生装置及模拟力觉产生装置
- 下一篇:用于重型车辆的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