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储物罐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7643.4 | 申请日: | 2007-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58709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祖素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祖素 |
主分类号: | B65D83/06 | 分类号: | B65D83/06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5000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储物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物罐,特别是用于储存茶叶、粮食等。
背景技术:
目前茶叶、粮食的储存方式有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是采用包装袋,粮食这样较粗犷的产品采用一般的大包装袋即可;而像茶叶这种每次的使用量不多,且对防水性、密封性要求较高的,就必须采用密封性、防水性较好的小包装袋,而这样每年用于茶叶的小包装袋的量就不计其数;即便使用小包装袋了,每次单独饮茶时一小包茶叶的量还是太多,再把包装袋改小既不实际、也不经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物罐,它不仅能够良好地储存茶叶、粮食等产品,对茶叶储存要求的密封性、防水性尤为突出,并且可以根据需要的量来随意提取,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储物罐,包括具有上开口的中空罐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罐体内竖设有漏斗,所述漏斗分隔罐体成上、下腔,漏斗下开口下方设有中间盛、放机构,所述罐体下腔设有下开口。
本实用新型用于盛装茶叶、粮食等颗粒物的容器,不仅可以减少包装、减少了浪费,通过中间盛、放机构还可实现准确控制提取物的数量,为人们饮茶、蒸煮食物起到很好的量的控制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储物罐,包括具有上开口1的中空罐体2,罐体内竖设有漏斗3,漏斗分隔罐体成上、下腔4、5,漏斗下开口6下方设有中间盛、放机构,所述罐体下腔设有下开口10,所述中间盛、放机构为横设于下腔体内的一可绕轴心旋转的盛筒8,所述盛筒的外周面9可挡住漏斗下开口6防止罐体上腔内的颗粒物下落,所述盛筒外周面上设有一开口7,所述盛筒为中空圆柱体,所述开口设置于圆柱体柱面上且开口大小大于漏斗下开口6。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工作时茶叶、粮食等颗粒物可从罐体上开口放入罐体,由于盛筒的外周面可挡住漏斗下开口且漏斗分隔罐体成上、下腔,所以颗粒物不会掉入下腔中,当旋转盛筒,其开口位于漏斗下开口正下方时,部分颗粒物落入盛筒中,落入的量为盛筒体的固定容积;再旋动盛筒,其开口朝向下方时,位于盛筒体内的颗粒物即可落入下腔体内,人们即可方便地从中取出固定量的茶叶或粮食等颗粒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中间盛、放机构是由固定设置于下腔体内的小半圆筒形内筒体11和环绕于内筒体外围且可相对内筒体同轴转动的外筒体12构成,外筒体侧部设有伸出腔体外的可推动外筒体旋转的推杆13,外筒体的支撑旋转轴上设有可使外筒体复位的扭簧,外筒体在复位或扭转状态时与内筒体只构成一开口7,自然状态时(即外筒体复位状态时),外筒体与内筒体构成的开口位于漏斗下开口6的正下方,颗粒物落入盛筒内;当推动推杆时,外筒体12逆时针旋转,位于漏斗下开口6的正下方的外筒体与内筒体构成的开口逐渐变小,直至关闭,而在下方的开口开启,并逐渐变大,颗粒物即落入下腔的密封抽屉14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较实施例一的操作使用更加的方便,即只需按动推杆就可以实现获取定量的颗粒物,而实施例一需要旋转盛筒一到两圈才可实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下开口上都设置有密封抽屉14,所述上开口1上还设有密封盖15。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水性和密封性的作用,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提取物的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祖素,未经王祖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6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