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720007786.5 | 申请日: | 200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78005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何仁真;朱春华;陈鼎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何仁真 |
主分类号: | E03B7/07 | 分类号: | E03B7/07;E03B7/09;E03B5/00;G05D16/2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素华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建筑 管网 供水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层建筑供水设备,特别是指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背景技术
已有的高层建筑供水方式,一般是分区供水方式。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为传统分区供水方式中的并联供水方式,其中,图1显示的是高位水箱并联供水方式,即每一区(高区、中区,以及低区)都有屋顶水箱和水泵机组,图2显示的是使用变频调速泵并联供水方式,因其使用变频水泵机组因此不用屋顶水箱,但不同供水区的水泵机组是独立的。如图3以及图4所示,为传统分区供水方式中的串联供水方式,其中图3显示的是水泵、水箱串联供水方式,水泵安装在不同层,图4显示的是水泵、水箱低扬程串联供水方式,水泵安装在同一层。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为传统分区供水方式中的减压供水方式,图5显示的是减压水箱供水方式,图6显示的是减压阀供水方式,该减压供水方式也需要使用屋顶水箱以及地下水池。上述高层建筑供水方式都没有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和低区压力,造成能量浪费,而且地下水池和水箱存在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节能无污染、设备体积小且占地面积少的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设备。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高层建筑管网叠压供水设备,它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控制器、第一水泵机组、第二水泵机组、市政管网连接管、第一区用户连接管、第二区用户连接管,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三压力传感器分别在市政管网连接管、第一区用户连接管、第二区用户连接管上,第一水泵机组的进水端设置第一压力传感器、出水端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水泵机组的进水端设置第二压力传感器、出水端设置第三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水泵机组和第二水泵机组是串联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以及第三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水泵机组、第二水泵机组连接。
该实用新型可进一步具体为:
所述第一水泵机组上并联连接一阀。
所述的第一水泵机组以及第二水泵机组结构相同,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水泵以及第二水泵,在第一水泵以及第二水泵的出水端分别设置一单向阀。
第一水泵以及第二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一阀,出水端的单向阀后面设置一阀。
包括一第一压力流量平衡阀,所述的第一压力流量平衡阀进水端与第一水泵机组的出口端连接,出口端与第二水泵机组的进口端连接。
所述第二区用户连接管上设置一阀,所述阀的进水端与第一水泵机组出口端连接,出水端与所述压力流量平衡阀进口端连接。
包括第一缓冲罐以及第二缓冲罐,所述的第一缓冲罐设置在第一区用户连接管的第一水泵机组的出口端,所述的第二缓冲罐设置在第二区用户连接管的第二水泵机组的出口端。
还包括第三区用户连接管,所述第三区用户连接管上依次串联一第二压力流量平衡阀以及第三水泵机组,所述第二压力流量平衡阀的入口端与第三压力传感器连接,第三水泵机组的出水端连接一第四压力传感器。
所述第三区用户连接管上设置一阀以及一第三缓冲罐,所述阀的进水端与第二水泵机组出口端连接,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压力流量平衡阀进口端连接,所述第三缓冲罐设置在所述第三水泵机组的出口端。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无水池水箱及相关部件与管道,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节约一次性投资。
2.取消了水池水箱等储水环节,消除了由此带来自来水的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3.能充分利用市政管网余压和低区压力实现叠压供水,节能效果显著。
4.设备结构紧凑,智能化程度高,易于操作,维护管理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以及图2是传统分区系统中并联供水方式。
图3以及图4是传统分区系统中串联供水方式。
图5以及图6时传统分区系统中减压供水方式。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装置构成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水泵机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压力流量平衡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装置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何仁真,未经何仁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7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高效管道空气净化排气机
- 下一篇:电工安全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