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房屋墙体有效
申请号: | 200720007861.8 | 申请日: | 2007-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806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7-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冬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冬平 |
主分类号: | E04B2/72 | 分类号: | E04B2/72;E04B2/80;E04H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12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房屋 墙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结构,具体地说是指一种组合房屋的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200520084267.X号公开了“一种木屋”,其墙体模块的厚度面延长方向设有凸榫,在该凸榫对应的另一个厚度面延长方向上设有与所述凸榫相匹配的凹槽,每两模块由其上的凸榫和凹槽配合进行纵向拼接,形成墙体;每个模块靠近墙体转角处的凸榫面和凹槽面上均开设有槽口,两个槽口的宽度相同,位置相对应,将两模块的槽口相向扣合进行横向转角拼接,形成墙角。
上述墙体各模块之间仅通过厚度面延长方向上的凸榫和凹槽互相配合定位,在横向上的强度不够,各模块容易发生前后偏摆或左右移位。虽然在其实施例中有提到可用钢筋于纵向上将各模块串接在一起,但是该种方案需要在模块的宽度方向上钻孔,难度较大,不易实施,并易影响模块的强度,同时,穿钢筋的操作也不易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组合房屋墙体,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木屋结构不稳、装配不方便等缺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房屋墙体,包括若干长条形木板,各木板上下堆叠形成墙体,各木板的宽度之和形成该墙体的高度,各木板的对接侧缘分别设有互相配合定位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榫和凹槽;各木板的侧面设有至少两排上下方向延伸并上下对齐的凹槽,每一排凹槽中对应串嵌有一榫条。
前述一种组合房屋墙体,其各木板的侧面的凹槽为燕尾槽,所述榫条的一侧形成与各燕尾槽配合定位的燕尾榫,另一侧形成相对木板侧面凸起的纵向加强条。
进一步地,所述墙体的侧面设有横向加强条,各横向加强条连接于相邻两纵向加强条之间,各纵向加强条、横向加强条的外侧面设有阻燃木质墙板,阻燃木质墙板、墙体以及各纵向加强条、横向加强条之间的空间填充有保温材料。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一,通过纵向榫条的串嵌,组成墙体的各木板之间在各个方向上的定位良好,结构稳固,墙体的整体性强;二,该墙体拆装容易进行;三,具有防火、保温功能;四,结构简单,成本低;五,具有广泛的用途,可应用于休闲度假、经济住宅、临时建筑、露营宾馆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步骤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步骤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步骤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步骤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装配步骤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组合房屋墙体,参照图1,包括若干长条形木板1,各木板1上下堆叠形成墙体10,各木板1的宽度之和形成该墙体10的高度,长条形木板1的数量可视房屋高度的需要而定。各木板1的对接侧缘分别设有互相配合定位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凸榫13和凹槽12,凸榫13设于下一木板1的上侧缘,凹槽12设于上一木板1的下侧缘,二者互相插接,使相邻两块木板1在厚度方向定位。
参照图2,各木板1的同一侧面设有两排上下方向延伸并上下对齐的凹槽11,每一排凹槽11中对应串嵌有一榫条2。图中所示为部分墙体,而并不是整面墙,因此,凹槽11并不局限于两排,可根据需要而定。各木板1的侧面的凹槽11为燕尾槽,所述榫条2的一侧形成与各燕尾槽配合定位的燕尾榫22,另一侧形成相对木板1侧面凸起的纵向加强条21。榫条2可使各木板在厚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稳固地定位,其纵向加强条21具有加固墙体10强度的作用。
参照图3,所述墙体10的侧面设有横向加强条3,各横向加强条3连接于相邻两纵向加强条21之间,横向加强条3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定。同时参照图4和图5,各纵向加强条21、横向加强条3的外侧面设有阻燃木质墙板5,阻燃木质墙板5、墙体10以及各纵向加强条21、横向加强条3之间的空间填充有保温材料4。阻燃木质墙板5可通过胶粘或钉子与纵向加强条21、横向加强条3固定连接。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冬平,未经吴冬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7200078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传动轴总成
- 下一篇:带有热电冷却装置的磁性写入头